从街边摊到繁华广场店,这道特色菜火爆36年,背后亦是一路辛酸

鲁山,夏商时初称鲁地,后改称鲁阳,现隶属于平顶山市,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唐代文学家元结、宋代抗金名将牛皋等的故乡。古老的城市总会留下来一些脍炙人口的传说和撒满历史风尘的美味,在鲁山县,就有一道仅需20元就可饱餐一顿的传统特色菜--鲁山揽锅菜。
 从街边摊到繁华广场店,这道特色菜火爆36年,背后亦是一路辛酸
文章插图
“鲁山揽锅菜”是鲁山这个山区小县,唯一获得过“河南省名吃”称号的地方风味菜品,它以味美色鲜、质优价廉的魅力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遍布鲁山城乡,而且跨县越省,在全国不少地方都挂有“鲁山揽锅菜”的招牌。近日,作者专程拜访鲁山揽锅菜第二代传人杨九令,揭开这道风靡30余年的豫西特色风味,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从街边摊到繁华广场店,这道特色菜火爆36年,背后亦是一路辛酸
文章插图
杨九令记忆里的童年,是一个难忘的时期,打他记事起,家里就从事餐饮,3、4岁会给进店的叔叔大伯们端饭、抹桌子,6、7时站在一把小凳子上挖米饭,晚上收摊后,和妈妈一起,用店里的小方凳摆成一张简易小床,一家四口挤在小床上……杨九令回想起童年,声音有些酸楚:“我爸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他9岁时候,我爷爷就去世了,是俺姑奶一路帮扶,再加上乡亲们支持,才有了我们这一家子……”
 从街边摊到繁华广场店,这道特色菜火爆36年,背后亦是一路辛酸
文章插图
杨九令告诉作者:上世纪7、80年代,豫西农村还是以农业为主的农耕社会,当地少有人从事商业,整个鲁山县也仅有一条大街。家境贫寒的父亲杨根宪为了家庭开支,四处找活干,恰逢当时鲁山县开挖煤矿,杨根宪就在县城边上的村子,搭了一间石棉瓦窝棚,卖一些手擀面之类。杨九令就是出生在那个四面透风,顶上漏雨的小棚子里。“咱们80年代生的人,说没吃过啥苦吧,比老一辈强点,咱受过那罪,说给现在孩子们听听,也都当是讲瞎话。”杨九令苦笑一声说。那时,开运煤车的师傅们是相对比较有钱的,放工之后,会三五人滞留在杨家小店,炒一盘鸡蛋,就着花生米,喝一瓶临县出的宝丰大曲,消除一天的疲惫。熟悉了之后,就有司机师傅给杨根宪提建议:“我说老杨,回回来,你都是叫喝面条,这面条饭在家都能喝,你能不能弄点肉,就弄点那大锅熬菜,不是也怪美?”
 从街边摊到繁华广场店,这道特色菜火爆36年,背后亦是一路辛酸
文章插图
杨根宪开店之前,曾在村里做过红白事掌勺师傅,听了也觉得有道理,司机师傅们不是怕花钱,累了一天,就是想吃点肉,吃点好的。于是把红白事上常见的大锅熬菜,做了出来,尤其是雪花纷飞的冬季,外面一辆辆卡车罩上了白色,村边的这间小屋,却始终热气腾腾,大老远就飘着煮肉的香味。
 从街边摊到繁华广场店,这道特色菜火爆36年,背后亦是一路辛酸
文章插图
杨根宪熬制的这碗菜,最初并不叫“揽锅菜”,不管谁去店里了,都是先喊一声:“老杨,弄一碗熬菜。”熬菜里面始终不变是本地常见的大白菜、粉条、海带、豆腐和猪肉,根据时令会有适当调整。
 从街边摊到繁华广场店,这道特色菜火爆36年,背后亦是一路辛酸
文章插图
父亲对杨九令是比较宽容的,他记得父亲唯一一次大发雷霆就是因为菜品里的肉,他擅自偷工减料了。杨九令告诉作者:“这道菜说实话在我们这儿,谁都会做,只是父亲对用料的讲究可以说是苛刻。大概是2013年,我刚退伍回来,当时店里比较忙,一天能出1300来碗吧,人手也不怎么够,我就懒省事,把方肉煮出来,少了摸糖烧那一步,俺爹知道了,好日刮(方言:批评的意思)我一场。后来想想,俺爹虽然没文化,可是人家做的事都是对的。要不然,会能叫普通的熬菜,成为咱鲁山一道招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