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腹痛”‘便秘”“泄泻”等范畴 。 中医学认为 , 脾胃虚弱是本病的病理基础 。 其病机在于肝脾气机不畅、运化失常 , 大肠传导失司 , 日久及肾 , 形成肝、脾、肾、肠胃诸脏功能失调 。 同时与情志失调、思虑劳倦密切相关 。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肠易激综合征对身体的影响⒈肝气郁结 。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肝主疏泄 , 郁怒忧愁过度可致肝失条达 , 气机不畅 , 甚则气滞血瘀 , 脉络不通而腹痛 。 肝气郁结 , 横逆乘脾犯胃 , 脾胃运化失常可见泄泻 。
⒉脾胃虚弱 。
脾主运化 , 若因各种原因致脾胃虚弱 , 运化无力 , 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而反为湿与滞 , 于是清浊不分,混杂而下 , 泄泻乃作 。
⒊湿热蕴结 。
湿邪蕴结肠道 , 故见黏液便 。 如嗜食肥腻辛辣之物 , 胃肠积热 , 伤津化燥 , 肠失濡润 , 腑行不畅易出现便秘;或气虚阳虚 , 肠道通降无力而便秘 。 肝脾不调 , 升降失常,大肠传导失司 , 故腹泻与便秘交替 。
⒋肾阳虚衰 。
肾之阳气助脾胃之运化以腐熟水谷 。 若肾气不足 , 或久病之后肾阳受损 , 或房室无度命门火衰 , 致脾失温煦,运化失职 , 水谷不化 , 升降失调 , 清浊不分 , 而成泄泻 。
此外 , 气运不调 , 生湿、生热、生痰 , 也可形成寒热互结、虚实夹杂的证候 。 其早期多属肝郁脾虚;后期累及肾 , 表现为脾肾阳虚;波及血分可见气滞血瘀等证候 。 故临床辨证需辨明虚实、寒热、气滞、兼夹的主次及相互关系 。 治疗以调理肝脾气机为主 , 兼以健脾温肾 。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肝胃气滞证】大便干结 , 或不甚干结 , 欲便不得出 , 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胸胁满闷、嗳气频作 , 伴情志抑郁或心烦易怒 , 或兼胁痛 , 舌红苔薄白 , 脉弦 。 治宜疏肝理气 。
方药:六磨汤加减
沉香(后下)9克,木香(后下)12克,槟榔12克,乌药12克 , 枳实15克,大黄6克 , 郁金12克,厚朴9克 。
气滞甚者:加厚朴10克,香附15克,柴胡10克 , 以助理气之功;
气郁日久 , 郁而化火:加黄芩10克,栀子10克,龙胆草15克清肝泻火;
气逆呕吐者:加半夏10克, 旋覆花15克,代赭石30克;
七情郁结、忧郁寡言者:加白芍15克 , 柴胡12克,合欢皮15克;
气滞血瘀者:如跌仆损伤 , 腹部术后 , 便秘不通 , 桃仁15克,红花10克,赤芍12克 , 活血化瘀 。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肝气乘脾证】腹痛、腹泻常因情志变化诱发 , 泻后痛减 , 痛区多在少腹部 , 胸胁痞闷、胁痛肠鸣、嗳气矢气频作、伤感叹息、易怒、纳谷欠佳 , 苔薄 , 脉弦 。 治宜抑肝扶脾 。
方药:痛泻要方加减
白术15克 , 白芍15克 , 佛手12克 , 防风12克 , 陈皮9克 , 郁金10克 , 甘草6克 , 柴胡12克 , 木香(后下)9克 , 煨葛根18克 。
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加柴胡10克 , 枳壳15克,香附12克 , 以疏肝理气;
脾虚明显、神疲食少者:加黄芪20克,党参15克,扁豆20克 , 以健脾益气;
若久泻不止:可加酸收之品 , 如乌梅15克,五倍子8克,石榴皮10克以涩肠止泻;等 。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胃肠湿热证】泄泻腹痛 , 泻下急迫 , 或泻而不爽 , 粪色黄褐 , 黏液黄白 , 气味臭秽 , 肛门灼热、呕恶纳呆、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肠鸣腹胀 , 舌红苔黄腻 , 脉弦数或濡数 。 治宜清热燥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