臊面|情深意浓臊面香

情深意浓臊面香
文/张晓科
家乡扶风自古土沃水甜富藏国宝,周风盛鼎遍野故事。今天让我们踏着先祖耕耘的足迹,寻找耳熟能详的历史记忆,品味麦香醇厚的扶风臊面,共同感受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厚度。
扶风臊子面,又称“蛟汤面”。相传西岐周文王带领将士勇斩恶蛟,取其肉细燷臊子,再入大锅中加汤,与将士万人共食“蛟汤面”,因其酸辣爽口色鲜味美,而传承千年不衰。
谈及臊子面,最为出名的就属岐山臊子面和扶风臊子面。两者本是同根同祖,一个藤上的两个瓜,虽说伯仲之间但却各有千秋。
岐山臊子面汤红油亮色鲜味美,实后唇辣口香,人皆喜之。
而扶风臊子面则是油汪汤澈,酸香爽口味美无双。
做臊面要选精而不瘦的肋条五花肉。先把肉切成薄厚均匀,大小一致的薄片。再剁好姜末葱段,备好大料。
入油锅文火慢炒,燷好后的臊子色泽鲜亮,肥而不腻,廋而不柴,肉丁内酥外嫩,汤汁黄亮剔透,远远就能闻到到扑面而来地浓浓肉香。
西府人的生活中,从婚嫁迎娶到贺岁祝寿,离不了香气飘溢的臊子面。过去,家乡婚嫁大多都在腊月时分,送亲的娘家人入席就座,客人在相互谦让中,端碗动筷挑起细若龙须,白如银雪的面条。先在汤中轻晃几下再“嗞溜”一声吸入口中,顷刻唇齿间尽是久聚不散的浓浓香味。
那汤中酸的香醋,麻的花椒,绿的蒜苗,杏黄的是油炸豆腐,墨黑的是爆炒木耳。食者浑身暖热额头冒汗,寒气一扫而光。
只见理事的大总管文科哥在席间和娘家人热情打着招呼,嘘寒问暖客套一番。
再回过头来叮咛看席口的每位主事,“操心招呼好客人,让端盘的腿脚放麻利点,汤不热的快退下。”
 臊面|情深意浓臊面香
文章插图
后院搭起的帐篷下,灶中小火不停,大锅中油汤轻沸不止。大厨同进哥左手执碗右手掌勺,形如蜻蜓点水般手起汤落动作娴熟利索。
文科哥顺手把一包好猫烟塞给同进哥道:“大师傅,汤烧煎火,臊子放足,底汤搭汪,今个一定把娘家人管待好。人常说,‘头醋不酽二醋薄,’只要早上第一顿臊子面让娘家人吃个顺心,中午就没啥挑剔的,定会皆大欢喜,这重头戏要唱好”。
同进哥忙笑道:“自是这个理,你看锅中汤跟绣女手中的针一般(煎)尖了,臊子漂了一厚层,自是慢待不了娘家新贵客”。
虽口中应着话,可手里一点也没慢下。这时一旁端饭的菊花道:“我那一席边吃边赞,筷子一刻都没停过,跑得我满sa(头)都是汗”。
送亲的人回到村里,家中的父母自然第一句话便问,“今个亲家管待如何“。若是吃了顺心美味的臊子面,自会美美夸赞一番道“甚是周到热情千好万好,这亲算是结对了。”
若是臊子面没做好,送亲的人也只会搪塞一番,只说“好着呢”,疏不间亲,再不多言半句。父母便知八九分,也不再去细细盘问,自觉扫了颜面。
在家乡臊子有一种不言而喻的内涵,根深蒂固植于西府人的生活言谈之中。
记得村中有位穷忙少闲的嫂子,领着小儿去娘家看望年逾古稀的老人,回时碰上村口最喜说笑逗乐的长辈,便招呼小娃道:
“狗娃今个穿这么新,随你妈走那家亲戚?”
小娃一边用袖口抹着唇边的油香,一边甚是快活地答道,“看我舅院爷(姥爷)去呀。”
老人又笑道 “你窥摸着,啥时让人吃你舅院爷的臊子面。”
小娃想起今个舅婆做好地香喷喷的臊子面,记不清吃了多少碗,只觉小肚现在还撑得西瓜般圆溜。
小娃自是不知其中寓意,便不加思索的道“快了快了,我看要不了几天,就能吃上我舅院爷的臊子面了。”
惹得村口一群人哈哈大笑道“这才是你舅院爷的乖孙子。”
又气又笑的妈拉下脸吓斥小娃道,“你个瓜东西,一天尽是猫吃浆子嘴上抓。”
小娃回头竭力争辩道,"我今天明明听见两个妗子这样小声说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