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就秦始皇一生而言,他被后世指控最多的一条罪状,便是焚书坑儒事件了,也正是因为这件事,他成了天下读书人的敌人,文人墨客都对他恨得咬牙切齿,但是,就历史资料而言,秦始皇是否焚书坑儒,其实有着很大的疑点。
其实坑儒之事是否存在,我没先放在一边,单拿秦始皇焚毁百家之书,钳制思想,残害儒士的行为,就依然可以影响到嬴政在后世读书人心中的形象了,汉武帝时期的大儒董仲舒就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文章插图
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仪而恶闻之,其心欲尽灭先王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
【 思想|浅谈大秦帝国的思想文化建设】后世对儒学和历史研究颇深的梅福对此则形容得更加详细:
秦为亡道,削仲尼之迹,灭周公之轨。坏井田,除五等,礼费乐崩,王道不通,故欲行王道着莫能致其功也。
其实,看了这些大家肯定都会觉得,秦始皇以法家功利主义治理国家,似乎完全忽视了伦理教化,也因此导致了朝纲不振,风俗糜烂,礼义廉耻全部沦丧殆尽。
文章插图
但是,只要我们认真的去品读历史,就会发现,其实,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一直到焚书事件之前,秦国并没有任何关于焚书之事的记载。而秦始皇本人一种都有在秦廷中征用儒生,并且也给予了他们相应的礼遇。
而在秦朝的公务员体系里,也不乏儒生的存在,比如秦廷设置的“博士”衔,而在博士下面其实还有一个职位叫做“诸生”,都属于皇帝的顾问,而在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之后,总共征召了七十多名儒生担任博士,两千多人担任诸生。
汉代儒宗叔孙通,日后的显赫名声,其实也是因为其在秦廷中任职时得到的。
文章插图
而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的第二次全国巡游期间,还曾亲自瞻仰国孔子的故居,并且召见群儒,加封孔子后裔孔甲为“鲁国文通君”。而这,一切的转折点,其实还是发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的那一次朝宴。
淳于越等人依据儒家典籍“以古非今”,跳出来反对秦始皇的国策“郡县制”,导致李斯为首的秦臣害怕这些没有根据的议论会导致朝政不稳,才出来劝谏始皇帝嬴政对儒学和诸子百家之学提高警惕。
文章插图
这才最终导致了秦始皇焚书事件的发生,但是,在焚书事件发生之后,秦廷依旧还是有儒生被任命为博士,积极地参与秦帝国的政治活动,其实,在那个社会的大转型期,秦始皇君臣对政改异己的事情是非常敏感的,不过,换位思考,如果是我们在那样的环境下,一样也会这么做的。
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在治国方略方面,秦始皇和李斯等人一直是法家最忠实的信徒,但是,他们其实也并没有完全拘泥于法家,如果细心地去观察秦始皇君臣的治国方略,其中,还是或多或少的存在儒家有关伦理教化的理念的。
文章插图
其实,我们可以去看秦始皇在泰山和琅琊留下石刻碑文,其中,就有不少词语,是属于儒家的传统理念范畴的,比如:“男女礼顺”,“圣智仁义”,“移风易俗”等。这些词语,无论是字面意思,还是具体含义,都是有着很深的儒家思想痕迹的。
只不过,秦始皇在提倡这些伦理教化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把它们那入了秦国的严苛法律体系当中了。但是,其实秦始皇一直以来对伦理教化都是十分重视的,只不就是将他们融入了秦国所奉行的法家方针当中了。
推荐阅读
- 明朝末年资本主义经济和思想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当时的统治阶级是否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 东方思想(9):黄克剑
- 张幼仪评林徽因: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
- 为什么孔子的仁爱思想,在春秋时期不受欢迎?
- 名将施琅为何宁弃侯爵而求花翎,浅谈清代花翎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 “言语必信,非以正行”——象山堂语录学习笔记03
- 大秦帝国:苏子&亚圣思辨之美
- 《大秦帝国》违背了多少历史事实,为美化秦朝撒了多少谎
- 老子的反战思想与军事理念
- 高朝先:浅谈宋诗散文化特征 对当代诗词创作的影响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