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施琅为何宁弃侯爵而求花翎,浅谈清代花翎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疏至,正中秋,上赋诗旌琅功,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世袭罔替,赐御用袍及诸服物。琅疏辞侯封,乞得如内大臣例赐花翎,部议谓非例,上命毋辞,并如其请赐花翎。
在有清一代,一项殊荣的诞生,让多少文武大臣百求而不得,就连对平台有大功的名将施琅为获此待遇而甘愿拒受侯爵,这份让百官纷纷艳羡的荣宠,便是清代特有的花翎制度。
一、顶戴花翎误区解析
在大众眼中,随着清宫剧的热播,很多朋友误以为顶戴花翎就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顶戴即花翎,花翎同顶戴。严格意义上讲二者只存在表面上为一体,实际上是可分割且性质和用途明显不同的两部分。
所谓的顶戴即指清代官员头顶所戴的官帽帽顶,其中又分为个部分:官帽和顶珠。清代的官帽根据季节的不同又分为凉帽(即夏帽)和暖帽(即冬帽)。像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无帽檐且形似喇叭斗笠状的即为夏帽,周圈辅以白色为主的罗绸,上覆红色樱穗。而冬帽相较夏帽,除了多了帽檐之外,在颜色和材料上也以黑色缎布为主,上覆红色樱穗(较夏帽更为密集)。
名将施琅为何宁弃侯爵而求花翎,浅谈清代花翎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文章插图
暖帽(冬帽)
不论夏帽冬帽,在帽顶最上方都有一颗顶珠,根据官员所居品阶的高低,顶珠所用材料及颜色也不尽相同。根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及《清史稿》等史料所载,从一品到九品的官员朝冠顶珠所用材质分别为:红宝石、镂花珊瑚、蓝宝石、青金石、水晶石、砗磲、素金、镂花阴文、镂花阳文,充分体现了明晰且严格的等级关系。
而花翎,指的就是安装在顶珠下方翎管(多由白玉或翡翠制成)中的装饰物之一。根据材质和用途的不同,翎枝分为了花翎和蓝翎。花翎即孔雀翎,蓝翎即鹖羽翎。蓝翎适用于官居六品及以下的宫廷或王府侍卫以及一些有功勋的低级将官,比如我们熟知的蓝翎侍卫之名即来源于此。
名将施琅为何宁弃侯爵而求花翎,浅谈清代花翎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文章插图
清代官员各品级对应补服与顶珠汇总表
二、昭品秩明威德的清代花翎发展及演变
1、清初规定:仅限拥有爵位者可有机会佩戴
花翎根据其上所饰眼状圆纹多寡分为单眼、二眼、三眼(数量越多越尊贵)。而根据清初所定规制,即使品阶如一品大员如果没有尊贵的满洲旗籍或爵位,也是没有佩戴花翎资格的。按例,贝子、固伦额附等皇室宗亲,有资格戴三眼花翎;受封辅国公、镇国公或和硕额附(庶出公主之夫)者,拥有佩戴二眼花翎资格;单眼花翎虽然准入条件不高,但也需两大硬性条件加持:1、五品以上且担任内大臣、护军前锋二营统领或参领之职;2、所属旗籍必须是满洲上三旗(意味着下五旗和蒙古汉军八旗均无权)。这便意味着,无爵位无尊贵旗籍者是无权享有花翎佩戴权的。
当然,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在规定当中,明确说明即使符合上述三类身份及地位者,也只是“有资格”佩戴花翎,要想真正拿到佩戴权,还得参加骑射两项考核,通过后方可佩戴。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彰显“马上得天下”的不忘本心,另一方面也为了让取得殊荣者实至名归避免非议。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上还是为皇室宗亲谋福利,对于其余百官来说,虽垂涎欲滴但聊胜于无。
名将施琅为何宁弃侯爵而求花翎,浅谈清代花翎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文章插图
双眼花翎
2、施琅宁弃侯爵求花翎,康熙乾隆屡破例
正因为特赏花翎的来之不易,所以使许多未获资格者分外羡慕与眼红。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十三,因平台有功,时任福建水师提督的施琅被康熙赐以靖海侯爵位且世袭罔替,而施琅却当即力辞侯爵,“乞得如内大臣得赐花翎”(此前施琅已被封为内大臣,但由于旗籍仅为汉军镶黄旗所以无权佩戴花翎),宁愿拒封侯爵来求得一枝花翎,虽然在当时遭到了一众王公贵族的反对,但因念其之功,康熙还是破例赐予单眼花翎,而且也令施琅毋辞侯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