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富金壁:古兵器释名

一、矛、戈、戟
《论语·季氏》:“而谋动干戈於邦內。”王力《古代汉语》注:“戈,古代用來刺殺的一种长柄兵器。”这是不明矛、戈之别。
 兵器|富金壁:古兵器释名
文章插图
上海博物馆所藏商代矛
《说文·矛部》:“矛,酋矛也。建于兵车,长二丈。”《戈部》:“戈,平头戟也。”“戟,有枝兵也。”很精确扼要地点出了矛、戈、戟三者的不同特点及其区别。
《尚书·牧誓》:“称尓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矛”字在《十三经》中用了17次,而“戈”字用了87次(其中《左传》用了44次),说明殷周时期(特别是春秋时期)主要的进攻性武器是矛、戈(干是盾牌),而尤以戈为主。
《诗·秦风·无衣》又说“王于兴师,修我矛戟”,“戟”字在《十三经》中用了14次,其中《左传》只用了5次,可以说明戟是在矛、戈之后(大约是春秋时期)产生的武器。
从情理上说来也是如此。古代用来刺杀的长柄兵器是矛,而戈之起杀伤作用的突出部分名援,勾镰形,援上下皆刃,用以舂击、啄击和钩杀。
《左传·文公十一年》:“冬十月甲午,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富父终甥舂其喉以戈,杀之。”此为以戈援上刃舂杀。又《昭公元年》:“子皙怒,既而櫜甲以见子南,欲杀之而取其妻。子南知之,执戈逐之。及冲,击之以戈。子皙伤而归。”此为以戈援之尖啄击。
 兵器|富金壁:古兵器释名
文章插图
无锡博物馆藏春秋时期菱格纹青铜戈
这种啄击的杀伤力相当大,如《昭公二十年》:“及闳中,齐氏用戈击公孟,宗鲁以背蔽之,断肱,以中公孟之肩,皆杀之。” 齐氏一戈挥去,击断了以己之背遮蔽公孟的宗鲁之肱(臂膀),而击中公孟之肩,而“皆杀之”,可见戈挥击时的杀伤力。
又《昭公二十六年》:“苑子刜林雍,断其足。”此则以戈援下刃横扫,可断人足。戈援下刃叫“胡”,可以以胡钩杀,所以戈又叫“钩兵”。
《周礼·冬官考工记·冶氏》“短内则不疾”郑玄曰:“戈,勾兵也。主于胡。”《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人事典·命运部》载春秋齐崔杼用兵器威胁晏嬰:“直兵造胸,勾兵钩颈。”这“造胸”的“直兵”指矛,“钩颈”的“勾兵”就指戈。
此外,攻城时还可以以戈援勾搭土墙以助攀登。戈既然可以“一物多用”,故自殷周乃至春秋时期,戈是一种军中普遍使用的武器。
《淮南子·览冥》:“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这当然是神话,但因为气魄恢宏,后来成为著名的典故“鲁阳戈”,以谓力挽危局的手段或力量。
 兵器|富金壁:古兵器释名
文章插图
河北博物馆藏战国时期赵国青铜戟
大约在春秋后期,人们综合矛与戈之特点,加以改造,给戈加上了锋利的直刃与尖杈,而成为戟,使其既能刺又能啄,更增加了杀伤力。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晋栾氏之乱,栾乐之车“乘槐本而覆(压上了槐树根而翻倒),或以戟钩之,断肘而死”,足见戟之威力。大约到战国时期戈就基本被戟取代了。
秦汉之际,乃至于魏晋三国之后,戟更是长盛不衰。据《史记》,那“力拔山,气盖世”的项羽便是使戟,《三国演义》中那“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也是使戟。
二、蛇矛
《晋书·刘曜载记》:“(陈)安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近交则刀矛俱发,辄害五六[人];远则双带鞬服,左右驰射而走。……及其死,陇上歌之曰:‘陇上壮士有陈安,驱干虽小腹中宽……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此盖典籍中“蛇矛”之始见者。
唐诗中“蛇矛”多见。如李白《送外甥郑灌从军》 :“丈八蛇矛出陇西.弯弧拂箭白猿啼。”杜牧《郡斋独酌》:“犀甲吴兵斗弓弩,蛇矛燕骑驰锋芒。”金元好问诗《征西壮士谣》:“三十未有二十强,手内蛇矛丈八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