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张曼玉花样年华,陆小曼才子佳人,张爱玲纠葛的男女世界,还有周璇、阮玲玉、秦怡这些初代偶像的明星魅力……想到这些人物,你脑海中的画面是怎样的?会不会总有一件风情万种的旗袍?
旗袍,在今天的网络语言环境中,可以被直接翻译成英语“Chinese dress”。这种起源于旗人服装的女装样式,由于时代的机缘,带着光环登上国际舞台,仿佛是灰姑娘遇见的仙女棒,把中国女性从一种保守、灰暗、模糊的角色中“解救”出来,第一次展现出独特鲜明的美好。
“上海滩最后的旗袍大师”褚宏生曾表达自己的愿景:希望某天,旗袍能回归中国女性的日常装。无论喜不喜欢这样的期待,不可否认,中国女性对于旗袍是别有一份感情和执着的。
“从领点开始,经锁骨斜摆腋下,顺滑到腰,开叉于腿——就是这条侧曲线,牵引着我们的视线和旗袍独特的美丽。”一丝不苟挽起的黑发,优雅合身的中式斜襟儿立领罩衫,手指灵活地按压和抚摸着面料,把各式各色针线运用得流畅如诗……张丽娟,就这样站在裁剪台前,一边忙活着手下的裁剪活儿,一边与采访人员讲起自己和旗袍的故事。
文章插图
▲张丽娟在精心缝制。
敢动刀剪的丫头
朋友们管张丽娟叫娟子。1981年,娟子出生在河北承德。她的姥姥和母亲,都是喜欢做衣服、做旗袍的巧手。
“承德的满族人多一些,我又从小跟着姥姥长大,总看到她啊,不停地做衣服。那些旗袍上的款式、盘扣、包边,我从小就熟悉。还有她们剩下的布料布头,我胆子大,就敢拿来自己学着样儿剪裁……”
张丽娟回忆小时候的顽皮,笑得特别开心。她说自己和旗袍的缘分,大概就起于“不怕剪子敢动手”那么一点点与别家孩子的不同。
文章插图
▲制作旗袍,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
2001年,娟子是河北纺织工业学校服装专业就读的一名学生。暑假回家,她看待姥姥的手艺已经有了一种“专业的眼光”,看得技痒,她决心做一件属于自己的旗袍。
那件淡黄色、桑蚕丝面料的旗袍,是张丽娟的第一件“作品”。“说是我要做旗袍,其实是姥姥给我量的身,姥姥指导我打的版。她的要求特别严格,任何一个步骤想偷工减料都不行,旗袍做成了,连烫的步骤不对都不行。”那件旗袍的幼稚和简单,现在回想起来,娟子了然于心;但对于家族“手艺基因”的信念,她也很有自信,说那件旗袍做好后,自己非常喜欢,那种独特的美丽让她特别有成就感。
毕业后,娟子留在了省会石家庄,在这个纺织工业曾极为发达的城市,从事服装出口方面的工作。“按照外国客户的订单要求,到国内生产厂去加工,有时候想跟客户建议更有‘中国味儿’的款式和设计,人家不一定接受,慢慢就有了自己做设计、做旗袍的冲动。”
娟子说,设计一件旗袍,亲自选料亲自裁剪,再眼看它穿在别人身上特别好看,自己会觉得很幸福。这种幸福把她留在这个小众而辛劳的行业,一干就是十多年。
文章插图
旗袍“变”与“守”
旗袍原来是满洲女人的传统服装。长袍大袖,直线式,胸、肩、腰、臀藏在袍内,绝不表现身材和女性曲线。
让娟子从大学就念念不忘的“旗袍”,实际上诞生于二十世纪初叶,盛行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个年代,是上海女装最为华美繁荣的时期,街头共存着缤纷多样的时装,海派旗袍尤为流行,取代了上衣下裙的女性“标配”,成为时尚。
“海派旗袍受西方影响,追求线条美、曲线美。”娟子说,“旗袍的样式是一点点演变过来的,我姥姥那时候做的旗袍,还大致属于清末民初时长袍马褂类,肥肥大大的,方便人们干活。后来改良旗袍受海派旗袍影响比较深,比较显身材。”
推荐阅读
- 陈天灨:脱胎漆器“守艺人”
- 这位木雕“守艺人”,精雕细琢传承匠人精神!
- 于丽娟老师|图书馆成功举办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专题讲座
- 某馆员|图书馆猿の2020读书计划82:《中国守艺人一百零八匠》
- 守艺|山东齐笔传承人“守艺”50余载 让千年技艺焕发光彩
- 笔制作技艺|山东齐笔“守艺人”制笔50余载 让千年技艺重焕光彩
- 大讲堂|“守艺廊坊”非遗大讲堂走进市第十三小学
- 年度|吕金六 荣获2020年度首届“非遗编织守艺人”亚军
- 蓝空|美过蓝空碧海,它就是烧蓝
- 丽娟|结束了欧洲的中世纪,开始大航海,奥斯曼帝国的中兴三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