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中国古代没有少数民族,匈奴、鲜卑、契丹、蒙古……都是多数民族


 蒙古|中国古代没有少数民族,匈奴、鲜卑、契丹、蒙古……都是多数民族
文章插图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理论:“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但是,这句话并不适合中国,基于考古发现指出,我国整个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锄耕农业结合在一起,到了青铜时代,适宜农业发展的地区形成了灌溉农业,而适宜放牧的地区在锄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成游牧业,从而实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这就为我们从源头上解决了一个问题,即中国的游牧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会种地的,只不过他们居住的区域不适合耕种而已。在我国,人们知道最早的民族恐怕要属于古羌族,应该是一个以古羌族为主的多民族混合体,这个民族疑问是会耕种的,比方说在河西走廊的西城驿遗址就有证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2013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中,甘肃河西走廊西城驿遗址榜上有名,这一距今约4000年的古遗址考古发掘,为史前“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提供了新证。是一处以从事旱作农业为主、兼有饲养,并进行着冶金等手工业生产的史前聚落址,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境内,范围为35万平方米,距今约4100年至3500年。从2010年起,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等联合对这个遗址进行了8个年度的发掘。人们不但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麦子,还发现了西北地区最早的土坯房子。据新华社报道,参与现场发掘的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国科介绍:“大量小麦、土坯建筑的发现是西城驿遗址考古的重要成果之一”(新华社兰州2018年8月1日电 ,考古发现西北地区迄今为止所见年代最早的土坯建筑)。而这表明早在4000年前,河西走廊地区已与西方发生了频繁接触。我们要说的是,不管如何接触,这个民族或者部落都是以古羌为主的,而羌汉是同源的,所以,我们就不能把古羌当成少数民族,它是那个时期中,华夏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源头上就被定了性的,是多数民族。至于古羌创造的文明在青藏设有、河西走廊以及新疆地区都有体现,尤其是在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火烧沟文化(其实,火烧沟文化就是四坝文化)特别明显。
 蒙古|中国古代没有少数民族,匈奴、鲜卑、契丹、蒙古……都是多数民族
文章插图
蒙古|中国古代没有少数民族,匈奴、鲜卑、契丹、蒙古……都是多数民族
 蒙古|中国古代没有少数民族,匈奴、鲜卑、契丹、蒙古……都是多数民族
文章插图
匈奴与汉朝虽然属于对立状态,但在我们的《史记》里明确地说他们是华夏民族:“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今天,对于这种说法很多人是反对的,甚至认为司马迁胡诌的,但是,我们这个民族就这么个习惯,即我们从来不认母系的,而非常较真父系,从家庭到民族都是这样的。比方说,我们娶个少数民族女子生下孩子,一定随父姓,而不是母姓。民族也一样,华夏或者汉族的军队出征,取得胜利后,留在当地,娶了当地的女子成婚,其后代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华夏民族。像唐朝的皇帝血统中明显有鲜卑人的血统,但谁也没有说他们是鲜卑人。淳维的后代统一了北方草原,他们当然也是华夏民族,司马迁是对的。因为这个原因,匈奴包括鲜卑的起源说中总少不了汉地说,如匈奴按《史记》,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遗民,西迁过程中融合了月氏、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人。并称其“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鲜卑的汉地说则来自《史记索隐》引东汉应奉上奏汉桓帝书:“秦筑长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鲜卑山,引以为号。”以及《翰苑集》引《汉名臣奏》云:“鲜卑者,秦始皇遣蒙恬筑长城,徒亡塞外。鲜者,少也。卑者,陋也。言其种众少陋也。”很明显,他们的血统都是多源的,所以,他们的起源说也就有了各种说法,但能够盛载其文化,并与之发生最密切关系的只有汉族,所以,匈奴和鲜卑在古代的历史都不是少数民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