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李士懋:只有西医是实验医学,而中医无实验,我不认同( 三 )


这些“化”的结果如何呢?不可否认 , 也取得了很多成果 , 但大都是技术层面的 , 最终结论也都是证明了中医理论的正确性 , 但很少有重大突破 。 其负面效应是使中医严重西化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呢?正如刘长林先生所说:“科学一元论的紧箍至今仍然束缚着一些人的头脑 , 这是中医面临种种困惑的根源 。 ”由于东西方历史、文化的不同 , 形成了中西医不同的科学体系 。
中医固有其不足 , 但它有很多超前的科学内涵 , 远非现代西医甚至现代科学体系所能涵盖或“化”得了的 。 例如:
1.整体观:中医是研究人体与天地万物、精神意识相互关联、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 。 人是自然产物 , 人与天地相应;人本身是一活的形与神俱的有机整体 , 这是整体观的两个要点 。
【国医大师李士懋:只有西医是实验医学,而中医无实验,我不认同】2.辨证观:是在整体观指导下 , 根据具体形象 , 研究活的机体状态、信息、精神意识变化的规律 。 辨证论治的本质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 是纳入全部信息基础上的治疗个体化 。
3.恒动观:天地万物在不断地运动变化 , 人的生理、病理不断地运动变化 , 疾病的证也不断运动变化 , 治疗措施也就随之而变 , 才能谨守病机 。
4.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中医治病是治人的病 , 始终以维护、调节人体正气为目的 , 因势利导 , 无论寒热补泻、标本先后 , 莫不如此 。
5.多系统多靶点的综合治疗:中药由单味药到复方 , 是一次大的飞跃;由奇方到偶方又是一次大的飞跃 。 按君臣佐使相互配伍的复方是综合调理 , 这与西医追求的单一成分大相径庭 。
6.中医独特的诊疗方法:从脉、舌、神、色等对生命丰富信息的获取 , 如对病势的判断等 , 具有极高的科学内涵和优势 。
7.同病异治 , 异病同治: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病症 , 如中医认为属同一病机 , 则采取相同的治疗措施;相同的病症 , 若病机不同 , 则采用不同治疗方法 。
8.养生、针灸、气功、预防、疾病调养等皆富哲理和科学内涵 。
9.中医大量丰富的医疗经验 , 许多为目前科学无法解释:很多超前的中医理论和大量的临床经验 , 远不是现代医学甚至现代科学所能解释、涵盖的 。 片面的强调以西医或现代科学来研究、改造中医 , 是难以取得重大成效的 。
科学发展所追求的更高境界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通 , 而中医恰是这一境界的典范 。
中医的出路何在1.正本清源:通过大讨论、大总结 , 正本清源 , 纠正工作中的偏差 。 首先要对中医再认识、再评价、摆脱科学一元论和惟西方科学的偏见 , 真正承认中医这一独特的科学体系 , 深刻认识中医理论体系蕴涵的诸多超前的科学内涵方能健康地继承发扬 。
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知识的时候 , 不要忘了中国的月亮也是圆的 。 季羡林等76位权威人士发表的《中华文化复兴宣言》宣告: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 , 东方文化将取代西方文化 , 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 。 西方的形而上学已快走到尽头 , 而东方文化寻求综合的思维方式必将取而代之 。
2.中医要走自己的路:按中医固有理论体系能否继续发展?历史上中医的三次大发展 , 已是凿凿事实 。 中医近代也没有停滞发展:王清任的血瘀论及气虚中风论;晚清民初三张气血上菀的中风论 , 凡脱皆脱在肝及大气下陷论等都丰富了中医理论宝库 , 并得到普遍公认和广泛应用 。
《内经》是中医理论渊源 , 真正悟透了《内经》的某一观点 , 就可能创立一个伟大的医药学派 , 补土派、温病派等 , 莫不如此 。 倘后人能努力钻研 , 勤于实践 , 博采众长 , 亦大有可为 。
遗憾的是 , 目前中医队伍的中医根基薄弱 , 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 我虽是文革前的中医大学生 , 但回想起来 , 颇感惭愧 。 1956年入大学就反右 , 接着大跃进 , 三年自然灾害 , 刚毕业又是四清、文革 , 运动了二十年 , 怎能专心钻研学问?拨乱反正后 , 又重拾几年外语 , 带研究生 , 搞课题 , 学起科研方法和西医基础 , 弹指间已近七旬 。 50年来 , 真正在中医上下了多大功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