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解李商隐——我们为什么读不懂他,我们为什么喜欢他?( 四 )


正是这种情感指代对象的模糊性,让我们随时可以取用,当然首先还是要有共情的感觉。
这就是李商隐的厉害之处。
搞清楚这一点,读懂李商隐的作品就不难了。
我们再看一首他的作品,理解他的这种写诗方法。我知道很多朋友一定希望讲《锦瑟》,但是那首诗我曾经单独作个诗歌赏析,早就发布过,这里就不重复了。需要了解的同学不妨关注并搜索。
 李商隐|诗解李商隐——我们为什么读不懂他,我们为什么喜欢他?
文章插图
我们讲他另外一首名作,同样是《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大家是不能再熟悉了,可到底是在说什么呢?可以说是无解的。
还是那句话,他只在乎塑造他的情感,我们只要被他的情感所感染,被他打动,就是他这首作品的成功。
为什么说它无解呢?因为我们随便用什么情感缘由去套他这种描写,都会觉得合适。
李商隐|诗解李商隐——我们为什么读不懂他,我们为什么喜欢他?
 李商隐|诗解李商隐——我们为什么读不懂他,我们为什么喜欢他?
文章插图
“相见时难别亦难”,你说这是爱情?当然可以,友情?好像也行,亲情,当然没问题,干谒拜访?也没有问题,怀才不遇的吐槽?也说得通,同事朋友间的误会?还是能说通。
不同经历的人,都会对“相见时难别亦难”心领神会,被这句话直击心坎。
“春风无力百花残”,这是对这种感觉的描写,就像百花将残,纵是春风,也无力回天。
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依旧是用“春蚕”、“蜡炬”来比喻这种无力的感觉。我们今天用这两句来形容老师的无私奉献,也没有问题,确实很贴切。但是在这里,实际上还是用虚拟的形象——或者说造景——来比喻自己当下这种情感的无奈、无力。
颈联在律诗中一般会“转”,但是李商隐不转,他继续用“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来描叙这种情感给人的感觉——他仍然在造景塑造情感,只不过换了角度,换了物件而已。
 李商隐|诗解李商隐——我们为什么读不懂他,我们为什么喜欢他?
文章插图
而这种通过造景来打比方的方式在唐诗中是很少见的。唐诗讲究寓情于景,基本上都是实景,能看得见的景色,但是从李商隐这里开始,到宋朝说理的诗,就喜欢通过造景来开发哲思,讲大道理了。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就是想象,古时候有没有无人机,绝对看不到这种景色的,这种造景写诗的方法正是从李商隐这里开始。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就是仙山。青鸟,是给仙人传信的鸟。这是写两地分住,或者阴阳分割,永远不可能在见面,最多通过青鸟来传递音信。是不是真的两地分居、青鸟传书呢?也不一定。
李商隐仅仅是借用这种情境的描写,来塑造他那种无力感、无奈感,那种人生无常、人类渺小的幻灭感。
这样一首全写感觉,而且产生这种感觉的情感不知缘由,不知根底的诗叫什么名字最好呢?
当然是《无题》了。
 李商隐|诗解李商隐——我们为什么读不懂他,我们为什么喜欢他?
文章插图
正所谓,一往情深,却不知情从何起。
我们掌握李商隐的写诗方法,感受他的一往情深,了解他如何塑造情感,自然就能读懂他。也正因他的诗作是可以代入多种情感,引起共鸣,所以才有“一曲锦瑟解人难”的说法。
不管你有什么情感难关度不过去,读一读《锦瑟》,虽然未必豁然开朗,但是想到千年前的李商隐居然就和我一样沉沦于此,是不是心里顿时开阔了一些?
抑郁悲伤的情感只要有人分担,就会好受很多,而李商隐在千年之前,就做好了与我们分担的准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