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解李商隐——我们为什么读不懂他,我们为什么喜欢他?( 三 )


文章插图
我们可以看作李商隐故意为之,他就是不想让你读懂他说的是什么。
但是他的《无题》诗中,也有一些风格比较明丽,内容比较简单的作品。比如下面这首: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鞦韆下。
尾联中的“鞦韆”就是“秋千”。把这两个字搞懂之后,就会发现这首诗很简单啊,就是描写一个小姑娘八岁之后的成长经历。这个我们就不一句一句解了,没有必要。
这首诗,很多人认为是李商隐写给初恋的,看起来也确实像。李商隐是一个性格优柔寡断之人,不仅在仕途上踩不准点,在感情上也把握不住机会。才华横溢的唐才子,简直自带风流气质,可唯独这位浪漫、朦胧的情感大诗人,却偏偏和绯闻绝缘。
 李商隐|诗解李商隐——我们为什么读不懂他,我们为什么喜欢他?
文章插图
所以这女孩是谁?这诗写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李商隐绝不交代,你自己猜去吧。他做的是什么?是让我们读出诗中这女子的成长经历和情感起伏。
悲剧是什么?就是让你亲眼看着美好的东西被毁掉。李商隐做的就是这个事情,他总是用快乐的、优美的事物来表达低沉的情绪,这是李商隐惯用的手法。
前面四联里的小女孩,一直在天真而快乐的生活、成长。可是到了最后一联,十五岁了,“十五泣春风,背面鞦韆下。”女孩哭了,而且是在春风里,背着秋千哭泣。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诗人也没有交代。春风是美好的,她却在哭泣,秋千是女孩子们的玩乐之物,她却背对着它。这种情绪渲染,既现实可信,又是对前面几联的大反转,给人一种强烈的情感落差,从而形成极大的感染力。
你是不是急切地想知道,这女孩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在这和煦的春风中偷偷地落泪?是不是一丝心痛就涌上了心头?
 李商隐|诗解李商隐——我们为什么读不懂他,我们为什么喜欢他?
文章插图
有这种反应,我们就入了李商隐的彀中了。他的作品情感到位,并且顺利地传达给我们,他的目的就达到了——因为李商隐写诗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领略他当时的那种情感,至于这种情感从何而来,因何而起,如何排解,那都不是他关心的事情——而我们大部分人都已经习惯了被作者用“起承转合”来喂养,所以猛然之间读到这类作品,就傻了。
这就是读懂李商隐作品的秘诀。掌握了这个诀窍,我们就知道如何去理解他的作品,也就不再需要去追根问底,而他的作品也就放之四海而皆准,你说他写的是爱情,那就是爱情,你说他写的是友情,那就是友情,这都不重要。
创作者不关心,读者也不必关心。
就好像我们走在路上,忽然看到有很多人在笑,在闹。如果你一门心思要追问为什么,也许你反而会失去这种快乐,不如就加入进去,一起欢笑吧。
 李商隐|诗解李商隐——我们为什么读不懂他,我们为什么喜欢他?
文章插图
我们再看一首《无题》:
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
裙衩芙蓉小,钗茸翡翠轻。
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
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
“照梁”是个典故,就是新婚。所以这首诗我们倒是清楚,是李商隐写给妻子的。了解了这个之后,就会发现,这诗也挺好懂的嘛。前面六句,都是在形容妻子的容颜美貌,尾联忽然来一句“中心最不平”,画风突变,情绪也就突出了。为什么“不平”?他又不讲。
李商隐的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塑造情感的。他善于使用各种意象、情境来塑造一种情感,在塑造中表达。他不愿意交代清楚情感的来龙去脉,我们如果过多地去追究情感来源,就是典型的买椟还珠——这也是后世很多人争论所在。
 李商隐|诗解李商隐——我们为什么读不懂他,我们为什么喜欢他?
文章插图
李白的“不及汪伦送我情”,直截了当,该夸就夸。而李商隐的沉郁、悲伤,并不会在诗里面写出来,但是我们通过他描写的事物,明明就可以感觉到这种心痛,这种哀怨,至于从何而起,不要在意,也无法追寻。也正因为如此,李白的“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要是引用,就必须把“汪伦”给换掉,而我们需要用李商隐的“春风无力百花残”的时候,就直接拿来用就好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