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大草原|哥哥走西口,唱尽千年晋商萋萋满别情 苍苍杀虎口,承载万里茶路岁岁枯与荣


 蒙古大草原|哥哥走西口,唱尽千年晋商萋萋满别情 苍苍杀虎口,承载万里茶路岁岁枯与荣
文章插图
 蒙古大草原|哥哥走西口,唱尽千年晋商萋萋满别情 苍苍杀虎口,承载万里茶路岁岁枯与荣
文章插图
公元前475年,战国时代,赵国从晋西北开辟了一条通往蒙古大草原的东西大道,取名“参合陉”,也称“参合口”。这就是后来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杀虎口。
“长城以外,蒙古诸番,部落数百种,分为四十九旗,臣其酋长,而抚其民人,其通贡往来必道于其关,而杀虎口乃直北之要冲也,其他在云中之西,扼三关而控五原,自古称为险塞。”从清雍正《朔平府志》的这段文字记载,不难看出杀虎口的地位非常重要。
杀虎口位于晋西北边界,朔州市右玉县境内,与内蒙古的和林格尔县、凉城县接壤。关内外层峦叠嶂、奇路险恶,自古就是中原与漠南的通衢要道。作为军事要塞,自古以来杀虎口狼烟四起、烽火不断。明正统至嘉靖年间,杀虎口先后多次被蒙古军队攻陷。
明嘉靖三十六年,杀虎口在一场战争中被攻破,孤立无援的明军坚守右卫城长达8个月。战争之后,明朝对杀虎口和右卫城重新加固修缮,并在杀虎口一带的长城增加守兵,杀虎口的防御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然而,历史的发展有时也会出现戏剧性的“意外”。随着“隆庆和议”的成功,蒙汉两族纷争偃旗息鼓,边贸活动日趋繁盛。这条充满烽火和凶险的北方军事通道,却在精明的晋商脚下被踏成一条通往蒙俄境内的国际贸易大通道——万里茶路。当年,由南而至的贩茶晋商驮队,来到雁门关黄花梁歧道地,眼前出现两条通往蒙古大草原的商路:一条经大同、阳高,过天镇“便行桥”,前去“东口”张家口;另一条是过大同“怀德桥”后,一路向西,经左云、右玉,去往“西口”杀虎口。
尽管两条贩茶商路是分别从山西的“西口”、河北的“东口”进入蒙古大草原,但最终商队是“殊途同归”“兵合一处”,进入蒙古大草原后,经二连浩特,过乌兰巴托(库伦),到蒙俄边境恰克图直至俄国、欧洲内地,让茶叶成为抢手的热销品。
11月22日下午,一场大雪过后,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指导,中共晋中市委市政府、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中共晋中市委宣传部、山西晚报社发起并承办的“弘扬晋商精神、重走万里茶路”大型活动采访团一行冒着严寒,顺着古商道来到了塞外名镇——杀虎口。
堡垒取名折射出边地状况
沿途,采访团成员踩在厚厚的积雪上,脚下不时发出的“嘎吱”“嘎吱”声,向空旷的四周散去,银装素裹的杀虎口更显得祥和、寂静。
杀虎口距离右玉县城35公里,地处西北边的长城脚下,唐朝称“白狼关”,宋代为“牙狼关”。由于位居雁门关之北,所以说杀虎口是晋北边塞的一大天然屏障,是中原通往漠北的交通要道,也是蒙汉两族征战的前沿阵地。
“正源于此,在明代,杀虎口叫‘杀胡口’‘杀胡关’,也叫‘杀胡堡’。”55岁的王泽民是右玉县文联研究员,对西口文化颇有研究。“这些杀气腾腾的名字,都是明嘉靖年间起的。清初,朝廷又改称‘杀狐口’,但还是感觉不妥,于是最终改为‘杀虎口’。”显然,清朝入主中原后,当蒙古族是其同盟,本属于大同外围的军事威胁已不存在,杀虎口作为军事重镇的功能逐步弱化,抵御北方部族南侵的防御作用随之日趋消失。
明嘉靖三十三年,杀虎口开始黄土筑城,城墙高11.7米,周长为1公里。明万历二年为杀虎口黄土城墙包砖。38年后,明朝在原有的杀虎口外另筑一座新堡,新堡的城墙长、宽、高、厚均与旧堡相同。与此同时,东西两道筑墙将新旧堡相连,两堡之间形成倚角互援之势。
新堡名为平集堡。“这个名字,与明嘉靖皇帝之前给城堡起的名字相比,语气就缓和多了。”王泽民说,新堡比旧堡晚建71年,此时“隆庆和议”蒙汉之间达成协议已实施多年,通过边贸频繁交易,促进了两族关系和谐。“‘平集’,和平之集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