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文人为何如此喜欢竹子?

竹,禾草类植物,木质茎,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暧温带地区,广泛生长于东亚、东南亚、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种类繁多。竹有枝干挺拔修长、四季青翠、欺霜傲雪等特点,位列\"梅兰竹菊\",又与\"梅\"、\"松\"并称\"岁寒三友\"。
 文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文人为何如此喜欢竹子?
文章插图
竹,人取其幼芽笋为食。笋的英文名\"bamboo shoot\",其中\"shoot\"一词颇为形象,笋的生发极快,不经意间便超拔而上。笋是竹的幼芽,深具嫩肥、短壮特点。作为传统佳肴的一种,笋味香质脆,中国人对笋的食用和栽培历史源远流长,《诗经》里便有所谓\"加豆之实,笋菹鱼醢\"、\"其籁伊何,惟笋及蒲\"等词句描写,老祖宗们大约三千年前便开始四下里挖笋了。
 文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文人为何如此喜欢竹子?
文章插图
现代的对竹笋的培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包括选取园地、栽植时间及优良品种等,栽植后的松土除草、合理施肥、护笋养竹,防病虫害等,乃至于各种风味的加工方法等,关于竹\"应用\"于吃的方面就到这。竹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底蕴。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内,出土了竹子的实物。也就是说,七千年前,竹子就已经开始为人所用。据记载,大约是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村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内出土的陶器上出现了可清晰辨认的\"竹\"的符号,说明那个时代人们对它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广泛的应用,因而人们专门创造出一个文字符号来对其进行指代。
 文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文人为何如此喜欢竹子?
文章插图
竹的底蕴,在于它的应用。据研究表明,早在商代,人们就已经把竹了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竹简,它间接地导致了\"学富五车\"这个词的出现。人们用竹片写字,再以绳索将其串联,便成了\"册\"。竹简与木简的出现,尤其是竹简,可以说是在文化上的一个突破。它较帛书之流成本更低,降低了读书的成本,而竹简较木简要更为易制——大量珍贵文献,包括《尚书》、《礼记》、《论语》等在竹简上保存了下来。殷商时代,人们将竹简书称\"竹书\",以竹简信为\"竹报\",甚至还发明了竹笔——这些可都是研究人员从士里面扒出来的发现。竹有一项伟大的历史应用,造纸,这是在竹简之上的另一层突破。九世纪的中国,人们开始用竹造纸,早于欧洲一千年,明代《天工开物》对竹纸制造技术进行了详细讲解,它还配了插图。可以说,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有着竹的一份功劳。
 文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文人为何如此喜欢竹子?
文章插图
在生产方面,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利用杠杆提水的竹制工具\"桔\",又制作了灌溉的\"高转筒车\";在军事方面,从原始的竹弓到抛石机再到火药箭、竹管火枪等。生活方面,人类被竹大举\"攻陷\",衣食住行,它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食就不说了,先说衣。竹作为衣,在秦汉时期,市面上就出现了竹制布,并作为贡品进入宫廷,人们还经常取竹制冠;以竹作防雨用品,包括竹鞋、斗笠、竹伴、竹伞等。\"不瓦而盖,盖以竹;不砖而墙,墙以竹;不板而门,门以竹。其余若椽、若楞、若窗牖、若承壁,莫非竹者\"。竹在建筑方面的应用,汉代有甘泉宫竹宫,宋代有黄冈竹楼为代表,人类从巢居、穴居演进到房居地面的进程,竹在其中很是加了一把力。交通方面,古人取竹造车、筏、船,乃至于桥梁等。
 文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文人为何如此喜欢竹子?
文章插图
竹器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到了明清时期,人们生活中经常应用到的竹器已经达到二百五十多种,箪、笾、簋、碗、箸、勺、盘、厄、蒸笼、筐、篮、笥、箱、床、榻、席、椅、枕、几、屏风、桌、橱、柜、算筹、算盘、竹尺、竹筒……等等,不可尽数。\"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竹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它带来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