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无住相布施——漫谈《金刚经》要义美佛慧讯 第八十二期作者:昭慧法师
本经翻译背景简介
汉传佛教界流通最广的《金刚经》诵本,译者是四大译经家之一鸠摩罗什大师。鸠摩罗什生于龟兹,年长时游学天竺,名重一时。后发愿东行中土宏扬佛法。期间由于吕光与姚兴的政治因素考量,曾二度遭遇梵行难,鸠摩罗什大师都忍辱负重,以全译经宏业。由此可见,古今经典的流通传布,往往历经多重磨难,得来匪易。
古代交通不似今日发达。今日欲往印度者,搭飞机只需几小时即可到达,既便利又舒适。古代西行求法者,往往踽踽独行,或是几人结伴,在没有保镖的情况下,翻山越岭,经沙漠戈壁等险途,所以往往十去九不归,大都病死、饿死、累死、渴死,或者遭遇劫难而丧命。想到古德求法的艰难,诵读这些经典时,更会甚感珍惜,故有偈云:“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这部《金刚经》虽然是古人所译,但读起来却甚感流利。它的魅力正在于:虽然一般人读起来不太懂其意涵,却有说不上来的舒畅感。所以汉传佛教普遍喜欢诵读《金刚经》,这可说是鸠摩罗什这位天才译家,相当充份地应用著流利的汉民族语言,把这部经典翻译得非常优雅通畅。
●“发菩提心”的意义
《金刚经》共计三十二分。经中开头须菩提即问佛陀:“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须菩提尊者是位大阿罗汉,是已经生死自在的解脱者。但他不以己身的解脱自在为足,而进一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不只照顾自己的生死解脱,还希望能够学习菩萨,令众生的生死流转也得以解脱。
菩提即是觉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无上正等正觉”,简言之,也就是无与伦比的佛陀觉智;发心,也就是打定主意,选定目标。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发菩提心”,就是打定主意,期愿达到圆满的佛陀觉智之目标。佛陀比阿罗汉更伟大,因为阿罗汉只能够自己获得解脱自在,而佛陀在过去行菩萨道之时,却可以为了利济众生,而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一边;可以对众生无限付出,却不求自己得到任何的回报;可以为了引领众生脱离生死流转,达到解脱自在,而无限期延搁自己的生死大事。“发菩提心”,在诸种发心之中,不但其宏愿无与伦比,而且方向与内容都非常正确,故名“无上正等正觉”。
人生如果有了“发心”--打定主意,选定目标,就比较会锁定目标,并朝目标迈进。例如,座中的小朋友,也许将来想读台大,有了这个目标,你就会发心努力读书,少泡网咖,少打电动玩具。如果志在成为“电玩高手”以扬名国际,那你就会反其道而行。如果是想到美国留学,你就要打定主意,赶快学好英文,将来考托福或GRE时,能以高分过关。如果你想要当像王永庆这种富可敌国的企业领袖,现在也许就须针对此一目标,读经济、金融、企管或工业的相关科系,并尽量寻找管道,让自己于职场中多所磨练,吸收经验。一个人的发心是很重要的,发心即是选定目标,接下来他才有向那个目标大步迈进的动力。
很多人修道,是“发出离心”,亦即为了根除生命中的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有求不得等等痛苦而发心修道。须菩提已达到了阿罗汉的解脱境界,永远止息了前述诸苦。但是芸芸众生还沉沦苦海,永无休歇,因此他要进一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发菩提心”的两大难题
可是随著这份发心,紧接著,一个问题来了: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后,吾人“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呢?须菩提尊者首先问佛陀的就是这个问题,在《金刚经》中,他从头到尾与佛陀之间的对答,也都不外乎是环绕著这个主题而作各个角度的分析。
如果是一般的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之后,要如何安住其心,并降伏其心呢?亦即:我们要怎么安顿这颗浮动不安的心?要怎么降伏这颗烦恼深重的心?如果这一点做不到,善男子善女人又如何可能维持他发菩提心的热诚,而不退转或变质呢?
推荐阅读
- 他被称为“菩萨皇帝”,遣散后宫嫔妃,从不近女色,死因却成笑谈
- 错了!请不要这样写春联!
- 西游记观音菩萨在神仙中算老几呢
- 西游记最牛凡人敢绑架菩萨差点撕票,太上老君都要送仙丹
- 此菩萨最感激孙悟空,还送给他一件法宝!为什么?
- 四大菩萨中, 为何只有地藏王才能度尽地狱众生
- 金鱼精下凡,不是为了唐僧,他为何放弃在观音菩萨身边修炼?
- 国内最特殊寺庙,供奉的不是菩萨不是佛祖,而是西游记里的猪八戒
- 观音菩萨身边的2个童子, 男孩是红孩儿, 女孩是谁!
- 十二金仙之普贤菩萨,座下灵兽曾与羽翼仙谋求对抗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