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不可违背的七大法则( 二 )


对“阴盛则寒”所致的实寒证 , 应当温散阴寒 , “治寒以热” , 用“寒者热之”的法则治疗 。 由于阴阳是互根的 , “阴盛则阳病” , “阳盛则阴病” 。 在阴阳偏盛的病变中 , 如其相对一方有偏衰时 , 则当兼顾其不足 , 配以扶阳或滋阴之法 。 (2)补其不足:补其不足 , 是指对于阴阳偏衰的病证 , 采用“虚则补之”的方法予以治疗的原则 。 病有阴虚、阳虚、阴阳两虚之分 , 其治则有滋阴、补阳、阴阳双补之别 。 ①阳病治阴 ,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适于阴虚之证 , 阴病治阳适用于阳虚之候 。 “阴虚则热”所出现的虚热证 , 采用“阳病治阴”的原则 , 滋阴以制阳亢 。 “阳虚则寒”所出现的虚寒证 , 采用“阴病治阳”的原则 , 阴虚者补阴 , 阳虚者补阳 , 以平为期 。 ②阳中求阴 , 阴中求阳: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 , 临床上治疗阴虚证时 , 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 , 即所谓“阳中求阴” 。 治疗阳虚证时 , 在助阳剂中 , 适当佐以滋阴药 , 即谓“阴中求阳” 。 因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 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 故临床上治疗血虚证时 , 在补血剂中常佐以补气药;治疗气虚证时 , 在补气剂中也常佐以补血药 。 ③阴阳双补:由于阴阳是互根的 , 所以阴虚可累及阳 , 阳虚可累及阴 , 从而出现阴阳两虚的病证 , 治疗时当阴阳双补 。 由于阴阳是辨证的总纲 , 疾病的各种病理变化都可用阴阳失调加以概括 。 因此从广义来讲 , 解表攻里、升清降浊、补虚泻实、调理气血等治疗方法 , 都属于调整阴阳的范围 。 (五)调和气血1.概念:人之生以气血为本 , 人之病无不伤及气血 。 所以 , “治病之要诀 , 在明气血”(《医林改错》) 。 所谓调和气血 , 是根据气和血的不足及其各自功能的异常 , 以及气血互用的功能失常等病理变化 , 采取“有余泻之 , 不足补之”的原则 , 使气顺血和 , 气血协调 。 它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 , 适于气血失调之候 。 2.应用:气属阳 , 血属阴 。 气血的生成与运行 , 又依赖于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活动 , 所以调和气血又须与燮理阴阳、调整脏腑密切结合起来 。 (1)气病治则:祖国医学认为 , 气具有温煦、气化、推动、防御和固摄之功 。 气之为用 , 无所不至 , 一有不调 , 则无所不病 。 气有不调之处 , 即病本所在之处 。 故治疗时必以调气为要 , 而调气之法众多 , 如《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所言:“气之亢于上者 , 抑而降之;陷于下者 , 升而举之;散于外者 , 敛而固之;结于内者 , 流而散之” 。 推而广之 , 则寒之、热之 , 乃至按摩、针灸、饮食等均属于调气之列 。 气病之治则 , 概而言之 , 即:气虚则补 , 气滞则疏 , 气陷则升 , 气逆则降 , 气脱则固 , 气闭则开 。 ①气虚则补:气虚系指元气亏乏 , 脏腑功能衰退 , 抗病能力低下的病理变化 。 肺主一身之气 , 脾为后天之本 , 气血生化之源 , 故补气主要是补脾肺之气 , 而尤以培补中气为重:先天之精气 , 依赖于肾藏精气的生理功能 , 才能充分发挥先天之精气的生理效应 。 故气虚之极 , 又要从补肾人手 。 气为血之帅 , 血为气之母 , 二者互根互用 , 故补气又常与补血相结合:气虚为阳虚之渐 , 阳虚为气虚之极 , 故在极度气虚时又当与补阳同用 。 补气药易于壅滞 , 一般情况下 , 痰湿内盛者 , 不宜使用 , 但必要时可补气与化痰、祛湿兼施 。 又有气虚不运而生胀满者 , 用塞因塞用之法 , 亦应稍佐理气之品 。 ②气滞则疏:气滞即气机郁滞不畅 。 多因情志失调 , 或痰湿食积、瘀血等停聚于内 , 影响气的流通 , 导致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 , 从而引起某些脏腑 , 经络的功能障碍 。 故云:“气血冲和 , 百病不生 , 一有佛郁 , 诸病生焉 。 故人生诸病 , 多生于郁”(《丹溪心法》) , 因为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多与肝主疏泄、肺主宣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 以及小肠大肠主泌别传导功能有关 , 故气滞多与肺、肝、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 肝主疏泄 , 调畅气机 , 若肝失条达 , 气机郁结 , 郁则气滞 。 所以 , 气滞之病又以肝气郁滞为先 。 治疗气滞 , 定当理气行气 。 所谓调气、舒气、理气、利气、行气 , 虽名称不同 , 轻重不一 , 但总以“疏气令调”为期 。 因气滞有或在形躯 , 或在脏腑 , 或因寒 , 或因热 , 或因虚 , 或因实之异 , 故不可一味破气、行气 , 应根据脏腑经络之寒热虚实而调之 。 用苦寒泄热而不损胃 , 用辛温理气而不破气 , 用滑润濡燥涩而不滋腻气机 , 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长 。 疏气药大多辛香而燥 , 大剂或久用能耗气、散气和消耗津液 , 对血虚、阴虚以及火旺等 , 均当慎用 。 ③气陷则升:气陷 , 即气虚升举无力 , 而反下陷 , 失于摄纳的一种病理变化 。 多因禀赋不足 , 或久病体虚 , 使脏器之维系、气液之统摄等受到损害 , 当升者不能升 , 当固者不能固 , 而导致各种气虚下陷之候 。 陷者举之 , 故气陷当用升气之法 。 升气之法主要用于中气下陷而见囟陷、胞睑下垂、脱肛、滑泄不止 , 以及冲任不固所至崩中漏下、带下、阴挺、胎动不安等 。 ④气逆则降:气逆是指气机升降失常 , 脏腑之气逆而上冲的病理变化 。 气逆多见于肺、胃、肝等脏腑 。 肺气逆则咳嗽胸闷;胃气逆则恶心嗳气;肝气逆则头痛而晕、胸胁胀满 , 甚则昏厥;肾气(冲气)逆则奔豚 。 气逆则降气 , 所谓“气逆于脏……当以顺气为先”(《景岳全书?血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