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不可违背的七大法则( 四 )


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都给你归纳好了 , 正治反治举一反三 , 大医精诚⑥出血则止:凡血液不循常道 , 上溢于口鼻 , 下出于二阴 , 或溢于肌肤者 , 统称为出血:出血宜止血 。 正确地运用止血法 ,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分清出血的原因和性质:出血的原因大多与火和气有关 。 “血动之由 , 惟火惟气耳”(《景岳全书?血证》):气为血帅 , 血随气行 , 或火旺而气逆血溢 , 或寒凝而气滞血瘀 , 亦有气虚挟寒者 , 但出血以属热者为多 。 此外 , 内有瘀血 , 血脉阻滞 , 流行不畅 , 导致血不循经 , 亦可发生出血 。 出血之病机以气为主 , 贯通寒热虚实 。 止血还必须分清出血的部位 , 因为咳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阴道出血 , 不仅有寒热虚实之异 , 而且所累脏腑也不尽一致 。 因此 , 止血必须辨证施治 , 切勿一味止血 , 即“见血休治血”之谓 , 忌用大剂寒凉或固涩:出血虽以属热者为多 。 但血证初起 , 应禁用大剂凉血止血 , 寒凉药亦不可久用 , 以防止瘀血内停 , 损伤脾阳 , 脾愈伤则血愈不归经 。 更忌单纯用收涩止血之品 , 对出血而兼血瘀证尤须如此 , 切勿“闭门留寇” , 关于炭剂止血的应用:炭剂止血是中医治疗出血的重要措施 。 素有“红遇黑则止”之说 , 但不能凡见出血 , 不分病之虚实 , 药之寒热 , 皆炒炭投之 。 使用炭剂止血的一般规律是:实热火证之出血 , 须苦寒之药以直折其火 , 热清则血自宁 。 虚热火旺之出血 , 宜滋阴清热降火 , 用甘寒、咸寒以滋阴清热 , 炭剂焦苦有伤津耗液之虞 , 故不宜使用炭剂 。 出血之虚寒者 , 当用温热之晶 , 而寒凉药则不相宜 。 若寒热错杂 , 虚实并见之失血 , 用药宜寒热兼顾 , 虚实并进 , 止血之剂不论寒药与热药 , 均可炒炭而用 。 临床用炭剂止血 , 须权衡利弊 , 正确使用才能体现炭剂止血之妙用 。 (3)气血同病治则:气非血不和 , 血非气不运 , 气属阳 , 血属阴 , 一阴一阳 , 互相维系 。 由于气血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 生理上相互依存 , 病理上常相互影响 , 终致气血同病 。 气对血有温煦、化生、推动、统摄作用 。 气虚无以生化必致血虚 , 推动、温煦之功减弱必致血瘀 , 统摄无权必致出血 , 气滞则血因之而瘀 , 气机逆乱则血亦随之而上逆或下陷 。 此为气病及血 。 同样 , 血病亦可及气 , 如血虚无以载气 , 则血亦随之而少 , 血瘀则气亦随之而滞 , 血脱则气无所附 , 必随之脱逸 , 乃至亡阴、亡阳之危候 。 气血关系失调 , 常常表现为气血同病 , 故治疗则应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 , 从而使气血关系恢复正常状态 。 ①气病治血:气血互相维附 , 气虚则血弱 , 气滞则血瘀 , 气陷则血下 , 气逆则血乱 , 气温而血滑 , 气寒而血凝 。 气病则血随之亦病 。 故曰:“气为血之帅 , 血为气之母 , 气即病矣 , 则血不得独行 , 故亦从而病焉 。 是以治气药中必兼理血之药”(《医家四要》) 。 这就是气病治血的理论依据 。 总之 , 治气不治血 , 非其治也 。 气虚宜“精中求气” , 气郁宜兼顾其耗阴血滞 , 气逆宜求于气血冲和:这是治疗气病的重要原则 。 ②血病治气:气病血必病 , 血病气必伤 , 气血两者 , 和则俱和 , 病则同病 , 但“气为主 , 血为辅 , 气为重 , 血为轻”(《医学真传?气血》) 。 所以“气血俱要 , 而补气在补血之先 , 阴阳并蓄 , 而养阳在滋阴之上”(《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 。 此虽指治疗虚证而言 , 实为治 。 血之准则 , 一言以蔽之 , 治血必治气 , 气机调畅 , 血病始能痊愈 。 血虚者 , 补其气而血自生 。 血虚补气之法 , 以健脾益气、温养心气、补益肾气为主 。 因为脾能健运 , 化源充足 , 血脉充盈:心生血 , 水谷精气赖心阳之温煦 , 才能变化而赤为血 。 肾阳为一身诸阳之本 , 肾精赖真火之蒸化方能化而为血:血滞者 , 行其气而血自调 。 气有一息之不运 , 则血有一息之不行 。 气行则血行 , 气滞则血瘀 , 血瘀气亦滞 。 故治疗血瘀必须重视调气 。 因气虚、气滞均可致瘀 , 且血之运行与心、肺、肝、脾等有密切关系?所谓调气又有疏肝理气、宣畅肺气、温通心气 , 和补益元气之分 , 其中尤以调肝气为最 。 肝主疏泄 , 疏通气机 , 促进气血之运行 。 若肝郁气滞 , 疏泄失职 , 气滞则血瘀 。 所以必用疏肝理气之药物 , 疏通气机 , 气行则血亦行 , 不治瘀白化 。 血溢者 , 调其气而血自止 。 血随气行 , 气和则血循经 , 气逆则血乱溢 , 气虚、气实、气寒、气热均属气失冲和之列 。 故治血必调气 , 气和则血宁 。 综上所述 , 气之与血 , 两相维附 , 气为主 , 血为辅 , 气为橐龠 , 血如波澜 , 故“有因气病而及血者 , 先治其气;因血病而及气者 , 先治其血”(《医宗必读?辨治大法论》) 。 临证时 , 应综观全局 , 燮理阴阳 , 俾阴平阳秘 , 气调血和 , 则其病自愈 。 (六)调整脏腑1.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 , 生理上相互协调 , 相互为用 , 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 。 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 , 他脏有病也可影响本脏 。 因此 , 调整脏腑就是在治疗脏腑病变时 , 既要考虑一脏一腑之阴阳气血失调 , 更要注意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关系 , 使之重新恢复平衡状态 。 这是调整脏腑的基本原则 。 2.应用(1)调整脏腑的阴阳气血: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 , 脏腑阴阳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 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是脏腑病理改变的基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