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不可违背的七大法则( 五 )


因此 , 调整脏腑阴阳气血是调整脏腑的基本原则 。 脏腑的生理功能不一 , 其阴阳气血失调的病理变化也不尽一致 。 因此 , 应根据脏腑病理变化 , 或虚或实 , 或寒或热 , 予以虚则补之 , 实则泻之 , 寒者热之 , 热者寒之 。 如 , 肝主疏泄 , 藏血 , 以血为体 , 以气为用 , 性主升发 , 宜条达舒畅 , 其病理特点为肝气肝阳常有余 , 肝阴肝血常不足 。 肝用太强 , 气郁化火 , 血虚生热生风等 , 其病变主要有气和血两个方面 , 气有气郁、气逆 , 血有血虚、血瘀等 。 故治疗肝病重在调气、补血、和血 , 结合病因予以清肝、滋肝、镇肝等 。 (2)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五脏藏精气而不泻 ,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 。 脏腑的阴阳五行属性、气机升降出入规律、四时通应 , 以及喜恶在志等生理特性不同 , 故调整脏腑须顺应脏腑之特性而治 。 如脾胃属土 , 脾为阴土 , 阳气乃损;胃为阳土 , 阴气乃伤 。 脾喜燥恶湿 , 胃喜润恶燥 。 脾气主升 , 以升为顺 , 胃气主降 , 以降为和 。 故治脾常宜甘温之剂以助其升运 , 而慎用阴寒之晶以免助湿伤阳 。 治胃常用甘寒之剂以通降 , 而慎用温燥之品以免伤其阴 。 (3)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①根据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调节根据五行相生规律调节:其治则主要有“补母”与“泻子”两个方面 。 滋水涵木、培土生金、益火补土、生金资水等从属于“虚则补其母”;肝实泻心、心实泻胃等从属于“实则泻其子” 。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调节:其治则主要有抑强和扶弱两个方面 。 如木火刑金者 , 采用佐金平木法来泻肝清肺 , 此属抑强;肝虚影响脾胃 , 此为木不疏土 , 治以和肝健脾 , 以加强双方之功能 , 此为扶弱 。 至于抑木扶土、泻南补北等 , 属于二者兼施 , 而有主次之别 。 根据五行制化规律调节:五行之间生中有克 , 克中有生 , 相互生化 , 相互制约 , 循环不息 。 因此 , 根据五行调节机制对脏腑功能进行调整 , 不仅要补母泻子 , 抑强扶弱 , 调整相关两脏的关系 , 而且更要将两者结合起来 , 调整相关三脏之间的关系 , 如木克土 , 土生金 , 金克木 , 既要抑木扶土 , 又要培土生金 , 佐金平木 , 使之亦制亦化 , 协调平衡 。 ②根据五脏互藏理论调节:五行互藏 , 五行配五脏 , 而五脏互藏 。 一脏统五脏 , 五脏统一脏 。 人体任何生理功能既受五脏共同调节 , 又有主从之分 。 就呼吸功能而言 , 肺主呼吸 , 但肺主出气 , 肾主纳气 , 肝调畅气机 , 使之升降相宜 ,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 参与生成宗气;心主血脉而藏神 , 血为气母 , 心血给气以营养 , 心神又为呼吸调节之主宰 。 故五脏均参与呼吸的调节 , 其中尤以肺脾肾为要 。 所以 , 呼吸功能失调 , 常重在调治肺脾肾三脏 。 ③根据脏腑相合关系调节:人体脏与腑的配合 , 体现了阴阳、表里相输应的关系 。 脏行气于腑 , 腑输精于脏 。 生理上彼此协调 , 病理上又相互影响 , 互相传变 。 因此 , 治疗脏腑病变 , 除了直接治疗本脏本腑之外 , 还可以根据脏腑相合理论 , 或脏病治腑 , 或腑病治脏 , 或脏腑同治 。 脏病治腑:如心合小肠 , 心火上炎之证 , 可以直泻心火 , 而通利小肠 , 导心经之热从下而出 , 则心火自降 。 它如肝实泻胆、脾实泻胃等 , 此即治脏先治腑之谓 。 腑病治脏:如肾合膀胱 , 膀胱气化功能失常 , 水液代谢障碍 , 治肾即所以治膀胱 。 大便秘结 , 腑气不通 , 则肺气壅塞 。 而宜降病气 , 亦可使腑气得顺 , 大便自通 。 脏腑同治:脏腑病变 , 虽可脏病治腑 , 腑病治脏 , 但临床上多脏腑同治 。 如脾与胃 , 纳运相得 , 燥湿相济 , 升降相因 , 故脾病必及胃 , 胃病必累脾 。 所以 , 临床上常脾胃同治 。 实则泻腑 , 虚则补脏:六腑传化物而不藏 , 以通为用 , 以降为和 , 五脏藏精气而不泻 , 以藏为贵 。 五脏六腑皆可表现为实证 , 实则泻之 。 不仅六腑之实泻腑以逐邪 , 如阳明腑实证之胃肠热结 , 用承气以荡涤胃肠之实热 。 而五脏之实亦借泻腑以祛邪 , 如肝经湿热 , 可借清泄肠道 , 渗利小便 , 使湿热从二便而出 。 五脏之虚自当虚则补之 , 六腑虚亦可借补脏以扶正 。 如膀胱气化无权而小便频多 , 甚则遗溺 , 多从补肾固摄而治 。 小肠泌别清浊功能低下 , 多从脾肾治之等等 。 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都给你归纳好了 , 正治反治举一反三 , 大医精诚(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 ,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 如气候变化、地理环境、个体的体质差异等 , 均对疾病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治疗疾病时 , 必须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 , 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区别对待 , 以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法:1.因时制宜(1)概念:四时气候的变化 , 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 , 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 就是因时制宜 。 (2)应用:一年四季 , 有寒热温凉的变迁 , 所以治病时 , 要考虑当时的气候条件:例如:春夏季节 , 气候由温渐热 , 阳气升发 , 人体腠理疏松开泄 , 即使外感风寒 , 也应注意慎用麻黄、桂枝等发汗力强的辛温发散之品 , 以免开泄太过 , 耗伤气阴;而秋冬季节 , 气候由凉变寒 , 阴盛阳衰.人体腠理致密 , 阳气潜藏于内 , 此时若病热证 , 也当慎用石膏、薄荷等寒凉之品 , 以防苦寒伤阳:故曰:”用温远温 , 用热远热.用凉远凉 , 用寒远寒”({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谓“用温远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