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育儿“内卷”到底是理性选择还是集体非理性行为( 二 )


我们先做了一个世界性的价值观调查 , 让世界各地的父母来选择他们认为对孩子重要的价值 。 这四个价值观分别是:服从(obedience)、努力(hard work)、创造力(creativity)、独立性(independence) 。
根据价值观选择我们可以把家长分成三种类型 。 比如说偏好“服从”的家长就是专制型 。
还有另外两种育儿风格是专制型和权威型 。 专制型现在有点过时了 , 但是它受欢迎已经好几个世纪了 , 这种父母要求孩子顺从自己 , 孩子必须做父母认为能做的事情 , 其余一概不准 , 否则可能会面临体罚 。 现在这种类型的父母越来越少了 。
权威型父母也会干预很多 , 但是不会体罚 , 会更软一点 , 他们会很强调激励性谈话(motivational talks)等软性技巧去说服孩子 , 希望确保孩子最终是自己做出选择的 , 这些是比专制型父母更现代的地方 。 中国的大部分父母是较强的专制型 。 放任型父母顾名思义 , 他们给孩子更多的自由 , 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发展 , 他们接受孩子就是孩子该有的某种样子 。
人们通常都不是单一的某种类型 , 而是某几种类型的混合 。 比如我的父母可能是放任型加上一点权威型 。 我同时也是一位父亲 , 我女儿已经二十岁了 , 她可能觉得我是个严父 。 比如 , 在她三四岁的时候 , 我鼓励她学音乐 , 强调成绩好的重要性 , 所以和我的父母相比 , 我确实对女儿的未来发展盘算得比较多 。
当然我不是说我比我父母更好 , 我可能只是更焦虑而已 。 但我当然没有美国和中国父母这么焦虑 , 也没有他们严格 。 因为我女儿小时候在瑞典和瑞士长大 , 在这些地方 , 推娃的“激励机制”并不强 。
在这个世界性的价值观调查中 , 我们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发现 , 那就是中国父母其实不太强调服从 , 他们最强调的是“努力” 。 有90%的中国父母认为努力是养育孩子的核心价值 , 这在全世界是最高的 。 美国父母可能有六成选择“努力” ,这个比例在欧洲有的国家却低至10% 。
中国父母会很努力地推娃 , 这可能和文化有关系 , 但我不认为纯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育儿方式足够全面 , 作为经济学家 , 我们认为经济激励比文化因素的影响更大 , 中日的比较更能说明这一点 。 比如日本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 但是日本在育儿方式上可能和欧洲更相近 , 而非中国 。 今天的日本社会和中国相比更平等 , 日本父母也会更强调想象力 , 而不是努力 。 他们对努力的强调甚至和一些欧洲国家一样低 。
当然我不是说现在中国的父母做错了 , 父母的做法都是由现实情况决定的 。 是制度导致了这种育儿方式 。
比如中美社会都有收入不平等这一社会结构问题 , 所以中美在育儿方式上有非常相似的地方 , 比如父母想让孩子生活在上层社会的愿望都越来越强烈 , 父母也越来越焦虑 , 这种焦虑也会传递到下一代 。 特别担心能不能让孩子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 , 就像中国父母经常说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
我们把这叫做“养育陷阱(parenting traps)” 。
有人据此担心父母经济和知识上的不平等会造成下一代更深的不平等 。 这种担忧是有根据的 。 比如以前孩子的思想、知识等主要来自学校 。 学校为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创造了平等的环境 。 但现在家长的角色更重要了 , 如果有的家长做很多 , 比如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而搬家、给孩子报补习班和兴趣班 , 这种家庭之间的不平等就会过渡到下一代 , 那未来社会就会更不平等 。
我想强调 , 我认为中国家长希望孩子努力学习 , 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对于家庭个体是理性的 , 但是对于整个社会则是不理性的 。
这就像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的军备竞赛一样 , 两国都在比拼着发展昂贵的军备 , 而这些军备后来都没用过 。 从国家个体的角度来看 , 这两个超级大国都在做理性的事情 , 但是全体来看这是巨大的浪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