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磊|以匠心守初心 淮阳芦苇画非遗传承人葛磊:用匠人手艺助残扶困
文章图片
在淮阳 , 芦苇是最常见的水生植物 。 当地人用它编织苇席、扎芦苇扫帚 , 编织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 , 也用它制作出具有淮阳特色的文化艺术品—芦苇画 。
走进淮阳金穗子芦苇画工作室 , 一幅幅装裱精美的芦苇画引入眼帘 。 画面上那泛着金黄色泽的荷花、鲤鱼、扁舟、新月是龙湖上的美丽的风景 。 这些芦苇画皆出自葛磊和他的徒弟之手 。
葛磊 , 淮阳非遗芦苇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淮阳县金穗子芦苇工艺有限公司经理 , 祖上世代传承芦苇画 , 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 。
文章图片
肩扛责任 胸怀梦想
行伍出身 , 身材高大粗壮 , 一双大手宽大粗糙,还有厚厚的茧子……初见葛磊 , 很难想像他能制作出精致细腻的芦苇画工艺品 , 葛磊自己也笑称周围人说他做这行是“张飞拿了绣花针” 。
葛磊生于淮阳 , 龙湖中芦苇丛浩浩荡荡一望无际 , 给他的童年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 。 从记事起他就看爷爷和父亲做芦苇画 , 耳濡目染于祖辈精巧的手艺和对传统文化的执念 。 长大参军后 , 每逢休息日葛磊就一个人在宿舍制作芦苇画 , 他常说:“做芦苇画能让心静下来” 。
具有相同气质的人总是能互相吸引 。 在部队期间 , 葛磊结识了同是非遗传承人的河北姑娘谷穗 , 谷穗家祖辈也是做芦苇画的 , 两人一见钟情 , 结为良缘 。 兴趣相投 , 志向无异 , 两人的日子欢乐融洽、幸福美满 。
然而 , 天有不测风云 。 2011年8月 , 葛磊的弟弟突患脑梗 , 虽经多家医院抢救保住了生命 , 但却成了植物人 。 探亲回到家里 , 看着自己1.8米大个子的弟弟无力地躺在床上 , 而家中已花光积蓄无力支撑高昂的治疗和康复费用 , 葛磊对此焦急万分 。 此时 , 葛磊距离三级士官转业安置年限仅剩一年时间 , 但他还是决定退役 , 扛起家庭的重担 , 部队领导与战友都为他的抉择惋惜不已 。
如何在解决家里经济难题的同时还照顾好生病的弟弟 , 成了葛磊最大的问题 。 他想到:家里世代做芦苇画 , 自己也有一把好手艺 , 龙湖中茂密的芦苇正是最佳的原材料 , 何不以此为生计呢?
于是 , 在政府关于退伍军人回乡创业的政策支持下 , 经过银行贷款和多方筹集资金 , 葛磊夫妇成立了公司 , 将自己的非遗爱好发展成了创业门道 。
“创业之初很多人议论我和妻子 , 一个退伍军人 , 一个大学毕业生 , 俩人不去企业工作却在家做这个 , 简直是不务正业 。 那时候县域对芦苇画的认可度还比较低 , 我和妻子坚持了五年 , 不断参加展览 , 对外推广我们的芦苇画 , 这才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认可了芦苇画 。 ”
文章图片
传承文脉 开拓创新
芦苇画的制作工序十分复杂 , 整个过程全靠手工完成 。 葛磊以芦苇的叶、杆、花、穗为原料 , 经过割、晒、晾、刮、碾、烫、贴、润等三十二道工序 , 才能创作出一幅素洁高雅的芦苇画 。 前期需要先将芦苇杆、浸泡、熏蒸、漂洗 , 然后剖开、熨平 , 再进行熏蒸 。 熏蒸时 , 要充分利用芦苇本身的自然光泽和质地 , 结合温度的高低变化 , 对熏蒸部位分轻重缓急灵活处理 。 熨烫是整个工序中的重要环节 , 需要用烙铁在芦苇杆上勾画出深浅不同的层次和色变 , 使之具有立体感;最后经过剪、裁、印、贴等步骤方可完成 。 正是这些复杂的制作 , 使得芦苇画的艺术价值一路飙升 。
在制作方面 , 葛磊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 运用特制工具对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进 。 在他的操作间 , 我们见到了一个大箱子 , 里面装的都是他制作芦苇画的工具 。 葛磊告诉我们 , 这些工具大部分都是自己改良的 , 传统的烙铁由于粗大笨重 , 很难将细节处理好 , 也不好掌握温度 , 他自己制作了许多像豆粒般大小的电烙铁 , 可以很好地掌控温度 , 用这些工具能将动物的羽毛、花蕊的斑点等细微末节处理得精到、完美 。
在色彩运用上 , 葛磊以芦苇的自然色为主色调 , 点缀少许明快色彩 , 配以红、黑之色 , 使画作浑然一体 , 韵味十足 。 在创作风格上 , 他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油画、烙画等多种画风的表现形式 , 创作出的画作既具有传统艺术美感 , 又透着现代生活气息 。
巧妙的设计加上对制作工艺的极致追求 , 使得葛磊的芦苇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他创作的《遥思》荣获第十七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杯”精品奖;《龙湖鱼》获河南省农民画展三等奖 , 《亲情》获河南(河南新闻网)省民间艺术精品展一等奖;系列斗方芦苇画获“中泰情长﹒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一等奖;……葛磊与妻子一起创作的《伏羲圣迹图》 , 一经亮相就吸引了国内外诸多媒体的关注 , 赢得不少民俗艺术家的赞赏 。 他本人被评为“周口市最美非遗传承人”“周口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称号 。
最近几年 , 葛磊每年都会参加各种展会、交流会、研讨会 , 把淮阳芦苇画推广出去的同时也学习别人的经验 。 “多亏了政府搭台 , 有时候一年能出去参加多个展会 , 这是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 。 ”
文章图片
助残扶困 传递能量
如果说苦心钻研、努力创新是葛磊传承芦苇画的匠心 , 向贫困残障人士免费培训、教授技艺 , 帮他们改变生活则是葛磊炙热的社会责任心 。
走进葛磊的培训基地 , 几十名残疾人或坐轮椅、或拄拐杖、或带助听器 , 都在全神贯注地聆听讲解 。 走进工作室 , 在这里认真创作芦苇画的也都是残疾人 。 葛磊说:“身体健全的人很容易就能找到吃饭的门路 , 但残疾人不同 , 当今社会各方面的竞争都很大 , 残友们大多身体不便、文化程度较低 , 合适的工作不多 , 我把芦苇画手艺传承给他们 , 希望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 , 多少能帮到一点忙 。 ”
公司在省市两级残联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 , 制定并推行了“非遗+残友+合作单位+互联网”的运作模式 , 面向全市包吃包住、免费向残疾人传授芦苇画手工技艺 , 而且学成后就业方式也很灵活:可留公司、可领料代加工、可推荐入驻国内景区 。 许多残疾人纷纷前来学习 , 人才队伍很快便扩大了 , 芦苇画的产量也提高了 。 通过这样的扶贫帮扶 , 不少残疾人家庭经济收入得到了提升 。
来自周口(周口新闻网)市鹿邑县的潘长江 , 一级肢残 , 从小生活在农村 。 为了生存 , 他进过工厂 , 也在家放过羊 , 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 2015年 , 潘长江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葛磊谷穗夫妇 , 接触了芦苇画 。 初学习 , 他只敢看着师傅操作不敢自己动手 , “从来也没摸过剪刀 , 不知从哪里下手 。 ”半个月下来 , 他就萌生了放弃的念头 。 同是残疾人的好友胡明明批评他:“你在家待了30年 , 也没有啥收获 。 你学习芦苇画 , 我保证不出3年肯定有收获 。 ”师傅葛磊也鼓励他:“安心做芦苇画 , 只要你有恒心 , 证明自己是个苗子 , 一切生活所需都由公司包了 。 ”
思前想后 , 潘长江决定开始自己全新的生活 。 他在师傅葛磊的指导下拼命地练习 , 拿剪刀的手磨了一层又一层水泡 , 消耗的原料堆了一箱又一箱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他终于掌握了这门手艺 , 第一次领薪水的时候他十分激动 , 对于常人而言 , 千元只是顿好饭 , 只是瓶好酒 , 而对潘长江来说 , 这是一次新生 。
【葛磊|以匠心守初心 淮阳芦苇画非遗传承人葛磊:用匠人手艺助残扶困】2018年2月 , 潘长江的作品《华锦鸣禽》拍出了3万6千元高价 , 成功完成了放羊倌到手艺人的蜕变 。 如今的他已是芦苇画培训的负责人 , 虽然依旧少言寡语 , 但他的神态中却透露着自信和底气 。
文章图片
有类似经历的学员还有很多 , 来自江苏连云港市花果山就业的残疾人刘丽莎 , 每月可销售3万多块钱的货 。 在保定太行水镇的残疾人张媛媛每月可净挣1万块钱 , 还找到了如意郎君……
他们都在芦苇画上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底气、奋斗的目标和对未来的期望 。 2012年至今 , 葛磊和妻子已为一千余人免费培训、教授技艺 , 帮助近百个家庭实现了就业脱贫 。
谈及对未来的期望 , 葛磊坦言 , 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芦苇画做得更好 , “希望将来能成立芦苇画传承基地 , 培养更多的残疾人艺术家 , 把我们的芦苇画艺术连同我们的生命艺术 , 一并送进千家万户;用我们兢兢业业的工匠精神 , 坚守和传承好祖国的国粹 , 用非遗手艺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 ”
推荐阅读
- 量化|量化大师麦教授:美好的不确定性
- 不用油不用牛奶,教你做蜂蜜蛋糕,蒸或烤都可以,只需4种食材
- 显微镜|假如人类可以把显微镜提升到40亿倍,是不是全新的宇宙观?
- 甲状腺疾病|甲状腺疾病患者可以接种新冠疫苗吗?北京疾控释疑
- 睡眠|新研究:除了熬夜,睡得太早也会影响寿命,50岁以上更应多注意
- 葱油饼好吃有诀窍,层层酥脆,做法简单,学会可以摆摊了
- 核酸检测|新冠病毒突变可以逃避核酸检测?没那么容易
- 这几种早餐,可以试着做一下
- 去二姑家吃饭,饭菜一扫而空,觉得她可以出去开家常菜馆了
- 春天,女人可以多吃这道菜,做法简单又,鲜嫩美味不长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