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侠|稻盛和夫:我的管理原则,只有一条( 四 )


当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的经营目的如此达成一致时 , 员工才能在企业中获得归属感、使命感 , 迸发出无限的热情 。 进而在工作中“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 帮助企业在市场中实现“ 创造客户”的目的 。
与此同时 , 京瓷的经营理念中也包含着“ 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作出贡献”这一外向关切 , 这等同于德鲁克所说的“创造客户” 。
可以看出 , 稻盛和夫先生的经营思想中同时体现出了对内和对外的双重关切 , 与西方管理理论中只关注获取外部资源的单向关切相比 , 在维度上出现了提升 。
由于对企业的存在目的和意义的认知不同 , 每个企业产生的愿景也大有不同 。 西方企业的愿景 , 大多数停留于对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规模、盈利能力、领导能力、影响力的追求上 , 仅仅指向的是外向关切 , 却忽视了从根本上关切企业经营中的内部要素——员工 。
京瓷是稻盛和夫先生创办的第一家企业 , 在京瓷的终极愿景“The Company”中 , 不仅表明了外向关切 , 同时也包含着深刻的内向关切 。
“The Company”的内容是:“成为在所有方面都受人尊敬的‘企业中的企业’ 。
意思是 , 不仅要实现销售额的持续增长和高利润 , 而且还要在产品品质和员工品格方面 , 也成为无可比拟的优秀企业 。
在西方 , 天主教早期教义认为 , 劳动是恶 , 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而在东方的传统价值观里 , 却肯定劳动的价值 。 稻盛和夫先生则更进一步 , 明确地把劳动视作磨砺心灵、塑造人格的工具和方法 。
一家企业如果能通过经营活动 , 帮助员工在努力投入工作、为他人服务的同时 , 也磨练和塑造自身的人格和能力 , 那么 , 这家公司的品格和力量也会随之提升 , 在外部市场的竞争中自然会获得优势 。 京瓷的终极愿景 , 就能显示其对于提升企业内涵和提高外部资源获取能力的双重关切 。
四、以人为本 , 对业绩增长的影响
在经营战略方面 , 稻盛和夫先生的认知也与西方理论有明显区别 。
他仍然把内向关切 , 即对人心的关切 , 放在了首位 。 稻盛和夫先生说:
“在企业经营中 , 必须绞尽脑汁制定战略和战术 , 但战略和战术的基础是‘关爱’和‘体谅’ 。 一旦具备这个基础 , 那么 , 不管前方有多大的艰难险阻 , 都能排除万难 , 成就事业 。 ”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 , 由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首创 , 其著作《竞争战略》一书的副标题就写道:产业环境及竞争者分析 。
这是一个典型的沿袭西方哲科思维的外向关切 , 将焦点放在了外部 , 以科学的视角分析外部的环境和竞争者 。
当然 , 这种外向关切肯定有其合理性 , 但其忽视了一点:人的内在价值观的塑造 , 也会对外部世界产生影响 。
纵观整个人类的历史 , 观念的变革(即认知模型的变革)让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改造能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
托勒密的地心说 , 为大航海时代提供了理论依据;哥白尼的日心说 , 为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飞跃性发展奠定了基础;牛顿的绝对时空论 , 缔造了工业时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则开启了核能与电子时代 。 可以说 , 是人类内在观念的变革——认知模型的变革——在改变着人类的外部世界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稻盛和夫先生将对于企业战略这一外向认知的基础 , 置于对人心这一内向认知的基础之上 。 稻盛和夫先生相信东方文化中的“性善论” , 对于人心有着极为深刻的认知 。 他认为:
在所有人的心灵最深处 , 都有着超越本能、感性、理性的“真我”存在;这个真我 , 简单来说 , 就是利他心 , 也就是佛教的“菩提心”、基督教的“爱”、儒家的“仁”、王阳明的“良知”、康德的“道德” , 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关爱”和“体谅” 。
以这样的内向认知作为我们的指引 , 通过磨练自身 , 向着“真我”不断靠近 , 以更为深切的“关爱”和“体谅”去观察和接触外部市场 , 自然能看到真相 , 发现客户的深度需求 , 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完全不同的市场 , 制定出有格局的企业战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