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王振忠:徽州的“女祠”与“庶母祠”

王振忠
自十六世纪前期著名的“大礼议”事件之后 , 徽州的祠堂大批涌现 。在传统中国 , 祠堂是一种以男性血缘为中心的纪念性建筑 , 但在徽州 , 却出现了一些专祀女性神主的“女祠” 。其中 , 以祭祀先辈姬妾的“庶母祠”更是异乎寻常 。根据当地的说法 , 庶母祠是一种与正祠(亦即俗称的“男祠”)相对应的女祠 。女祠与男祠是相对而言 , 没有女祠也就没有男祠的称呼 。女祠尤其是庶母祠的出现 , 既是黄山白岳这一商贾之乡妇女社会角色的重要表征 , 同时也折射出金钱对于清代祭祀礼仪的强烈渗透 。
从前安徽有一句俗谚 , 叫:“穷不过凤阳 , 富不过歙县 。”自明初以来 , 凤阳人打着花鼓外出逃荒 , 一向是传统时代中国农村破产的象征之一;而稍后在江南各地夸奢斗富的巨腹商贾 , 则有相当不少就出自徽州歙县 。在安徽 , 以长江一线为地理分界 , 南北人文景观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分异 。
太监|王振忠:徽州的“女祠”与“庶母祠”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徽州三绝
迄至今日 , 在畴昔徽州府首县——歙县境内仍然是牌坊林立 , 以致此处素有“牌坊城”之别称 。在当地 , 遍地的牌坊与残存的祠堂及徽派民居一起 , 被世人称为“徽州三绝” 。如今 , 粉墙黛瓦的古民居 , 成为极具特色的皖南建筑之代表 。而在街衢巷陌之间 , 精美的牌坊随处可见 , 而且造型各异 , 甚至花样翻新 。例如 , “八角牌楼学士坊 , 额题字爱董其昌” , 县城中心的许国牌坊 , 就以八脚牌坊的样式别具一格 。类似的牌坊 , 还见有歙县北乡的丰口四面坊等 。此类的八脚牌坊或四面牌坊 , 因为国内所罕见而蜚声远近 。除此之外 , 徽州各处祠堂的类型亦纷繁多样 , 除了全国各地常见的以男姓为中心的祠堂之外 , 还有众多的“女祠”乃至极具地方特色的“庶母祠” 。
一、传世文献中的“女祠”
“祠堂社屋旧人家 , 竹树亭台水口遮 , 世阀门楣重变改 , 遥遥华胄每相夸”——这首新安竹枝词 , 状摹的是清代前期徽州的村落景观 。其中 , 社屋彰显的是地缘因素 , 而祠堂则反映了血缘的存在 。明代中叶以后 , 徽州逐渐形成了宗族社会 。此后 , 黄山白岳之间祠堂林立 , “社则有屋 , 宗则有祠” , 亦遂成了徽州村落的常见景观 。当时 , 除了一般祭祀男性祖先的祠堂之外 , 还出现了专门祭祀族中女性成员的“女祠” 。
据目前所见 , 最早的徽州女祠记载见于十八世纪 。乾隆时期的《歙西竹枝词》曰:
黄潭世泽即潭滨 , 男女分祠重祀禋 。
创置义田归众廨 , 矜孤恤寡有仁人 。
“潭滨”也就是歙县潭渡 。从竹枝词的描述来看 , 当时就已出现了“男女分祠”的现象 , 也就是既建有男祠 , 又有女祠之出现 。关于这一点 , 程云鹏《新安女行录》中 , 保留了一篇颇为罕见的《潭渡女祠记》 , 可以与上述的《歙西竹枝词》比照而观:
女祠 , 非制也 。古者天子、诸侯、大夫、士各有庙 。……庙有门堂、寝室 , 室有主 , 有男有女 。祭则有专有合 , 昭穆虽不同位 , 而祭则一也 。
新安祠堂无专祭 , 与古之祫祭同 , 而潭渡黄氏复别立女祠 , 殆有见于男、女异席之故欤……
程云鹏为歙县岩镇樟森塘人 , 其族人多贸迁扬州 , 他于乾隆初年完成《新安女行录》一书 。其中提及的“祫祭” , 指的是上古时代天子或诸侯将远近祖先神主集合在太庙里加以祭祀 。从上文分析可见 , 潭渡另建女祠的原因 , 其实是源自男女授受不清的观念 。在上述文字之后 , 他接着回顾了历代祭法的变迁 , 并列举了浦江义门郑氏四代祠堂之“男女东西为昭穆” , 主张不如“先祭男主于堂 , 次献女爵于寝室” 。此外 , 他对于歙县的祭祀礼仪颇有微辞:
嗟乎!吾乡祠祭之故 , 岂独在女祠哉?……不立祧法 , 则贩夫牧竖掩著乎上 , 近且以厚资进者注不祧 , 资薄者则祧与毁同 , 将使后世祭者惟多财翁 , 初不计其人之善否也 , 人亦安肯立廉隅、矜名节以为不祀之鬼哉?且夫妇人立身矫矫 , 嗣续徽音 , 仅与寻常之妇妥侑餴饎 , 既久而藏诸夹室 , 可不重思其故欤?……溪南吴氏侧室妇 , 亦别立专祠 , 不以子贵而得跻世庙 , 亦以抱矫矫之行如古列女而有不祧 。呜呼!予所不解 , 岂独潭渡之女祠乎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