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地APP|王敖译注哈特·克兰《隧道》丨我们的苦厄之吻,被你采摘( 三 )


[1] 引自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黎明》"Morning") , 诗中写道 , “我强行突进 , /寻找西方之路/直入愤怒之门 。 / 甜蜜的怜悯引领我/呢喃着低声悔过/我看到黎明的迫近 。 ” (“To find the Western path/Right thro’ the Gates of Wrath/I urge my way./Sweet Mercy leads me on,/With soft repentant moan/I see the break of day.”)根据克兰可能参考过的布莱克诗集里的注释 ,“怜悯”居于西方 , “愤怒”居于东方 。 因此 , 穿越愤怒之门去西方的路是通向爱与同情的道路(Lewis , 355) 。
[2] “拼盘集锦”(assortments)指曼哈顿五光十色的街景;“头条新闻”(resumes) , 指时代广场大楼上设置的灯光栏上显示的新闻标题 。
[3] 中文里约定俗成的“时代广场”(Times Square)即“时报广场” , 因《纽约时报》总部于1904年迁入而得名 , 位于第七大道和百老汇之间 , 有“世界中心”之誉 。 “哥伦比亚圆环”(Columbus Circle)位于曼哈顿的交通大转盘 , 中心有一座哥伦布塑像 , 位于时代广场北面约一公里处 , 是纽约的交通枢纽和重要地标 。 诗中突出了“方”(Square)与圆(Circle)的对比 。
[4] “神秘的厨房”可能指百老汇附近的一片名叫“克林顿”(Clinton)的街区 , 俗称“地狱厨房” , 也可能暗指歌德《浮士德》第一部里的“女巫的厨房” 。
[5] 此处的地狱呼应前注里提到的“地狱厨房” , 在这首诗里地狱是现代城市的一个比喻 。 一些学者认为 , “无视地狱”(in hell's despite)逆用了布莱克《土块与卵石》("The Clod and the Pebble")一诗里的“无视天堂”(in heaven's despite) 。 诗中的“卵石”讲述它追求自私的爱 , 要建造一个满足自我欲望并敢于无视天堂的地狱(Kramer , 113;Freedman , 72) 。 克兰回应的也可能是罗伯特·布朗宁的诗《保王党歌谣:举杯吧》("Cavalier Tunes: Give A Rouse")里的诗句 , “举杯吧:在这里 , 管他什么地狱 , 现在 , 国王查理一世!”(Give a rouse: here's, in Hell's despite now, King Charles!) 。 此外 , “In hell's despite”可能是个双关 , 因为它也可以是“在地狱的蔑视中”的意思 。
[6] 指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第三幕中阿卡迪亚的人间乐园(Irwin, 93) , 也呼应《南十字星座》中的伊甸园 。
[7] 诗中的主人公去乘地铁 , 就像史诗里的人物从人间去往地狱;跟主人公下地铁的方向相反 , 向上走的十二个人(twelve upward leaving) , 可能指基督教的“十二使徒” , 他们代表的理想在现代已被历史的巨变杀死(Lewis, 357;Sugg, 188) 。 另一种参考读法:数字十二不是指人 , 而是指午夜十二点 , 被杀死的是过去的一天(Irwin, 93-94) 。
[8] 在1920年代 , 第九大道上有一条地上的铁路线 , 与第七大道上的地铁线平行 , 两者大约有十个街口的距离 。
[9] 挤进地铁里人群的动作 , 也可能指克兰的友人卓别林在电影里的滑稽动作 。
[10] 地铁入口(scuttle) , 这个词也有“匆忙快跑”的意思 , 与地铁口看上去像“哈欠”的比喻形成对比 。
[11] 煌煌灼烧(burning bright)来自布莱克的名作《老虎》 。 这一节里克兰在几行结尾押韵 , 模拟玻璃门转来转去的感觉(Giles, 95) , 译文中做了相应的处理 。
[12] 漩涡(gyre)是叶芝的神话诗学中的重要象征 , 见《第二次来临》(“The Second Coming”)等作品 。
[13] 指地铁发车前的锣声 。
[14] 这一节写的是在地铁里偶然听到的只言片语 , 并不构成任何完整的句子 。 城镇名与有乡村气的名词并置 , 产生了城乡结合部的感觉(Stalter, 96) 。
[15] 花卉公园是纽约长岛的一个镇子 。 夫拉特布什是布鲁克林中南部的一片社区 , 1920年代由于地铁的发展而引起居民人数增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