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火红中国结 红火脱贫路

【中国结|火红中国结 红火脱贫路】新华社济南11月1日电题:火红中国结 红火脱贫路
新华社采访人员栗建昌、张志龙、贾云鹏
穿、绕、挑、压 , 红丝绳在姚成云手里腾挪跳跃 , 说笑间 , 一个透着喜庆的中国结部件逐渐成形 。 在她旁边 , 几十个编织女工坐在马扎上 , 同样飞针走线 , 忙碌而有序 。
走进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的轩然工艺品厂 , 生产车间内一派热闹红火 , 各种中国结的部件 , 堆放在女工身旁 。 数百种花色品种的中国结 , 正是从她们的手中流向全球 。
小小中国结 , 增收脱贫大产业 。 姚成云是附近的姚马村村民 , 家里种着9亩地 , 丈夫在外地打工 , 她既要照看老人孩子 , 又要在农忙时节管理田地 。
“俺一个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 。 再说在家门口上班 , 啥活也不耽误 , 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 ”姚成云边忙着干活边说 , 笑脸透着幸福 。
红花镇七万多人口中 , 有两万余人从事中国结相关产业 。 火红的中国结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
位于鲁苏两省交界的红花镇 , 素有“中国结艺之乡”的美誉 。 中国结编织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 ,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 拥有600多个花色品种 , 并不断推陈出新 , 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国结生产基地 。
【中国结|火红中国结 红火脱贫路】南有义乌、北有临沂 , 依托这两个小商品批发市场 , 这里的中国结不仅畅销国内 , 还销往美国、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 市场占有率70%左右 , 年产值达12亿元以上 。
采访人员在轩然工艺品厂样品室看到 , 房间四壁挂满了数百款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中国结 , 炫目的中国红配上创意独特的图案和长长的流苏 , 让人目不暇接 。
来自义乌、西安、武汉、银川等地的客商 , 有的在查看样品 , 有的在选购订货 。 工厂负责人王廷祥说:“我们有专门的设计团队 , 不断推出新品 。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销售旺季 , 正开足马力备货 。 ”
已与工厂合作20多年的义乌客商许正信告诉采访人员 , 他每年都要来这里集中采购一两次 , 同时探讨交流市场信息和发展方向 , 实现合作共赢 。
“这里当初是我的委托加工点 , 后来逐步发展壮大 , 品种多、样式全 , 这次来又订购了几百万元的货品 。 ”
红花镇镇长赵安宁介绍 , 当地聚集了几百家中国结加工制作销售企业 , 其中规模较大的就有20多家 。 在这些企业带动下 , 全镇形成了30余个中国结编织专业村 , 有6000余户编织专业户 。
中国结编织劳动强度小、可分散加工、集中组装 , 当地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 通过为贫困户设专岗、送料上门再回收等多种途径 , 已带动130余户贫困户实现就业增收、稳定脱贫 。
渠沟村贫困户房绍粉因家人患病而致贫 , 除照顾家人外 , 她只要有空就会来福来祥工艺品厂编织中国结 , 一个月能收入500元左右 。
“我年纪大点 , 能做的活有限 , 虽然挣得少点 , 但也能补贴家用 。 再说做这个手艺一点也不累 , 还可以和好几个老姐妹一起说说话 , 不闷得慌 。 ”房绍粉说 。
红花镇扶贫办主任柏慧介绍说 , 他们有意识引导当地企业为贫困户送原料、送编织样式、送生产技术、统一上门收购销售 , 让近百名年老体弱的贫困群众轻松实现了居家就业 , 找到了脱贫门路 。
院南村贫困户郑怀玲患有肢体二级残疾 , 行动不便 。 经过简单的技术培训后 , 现在她每天在家做着盘绳、穿针、搭线等简单的活 , 不仅丰富了生活 , 也增加了收入 。
她说:“平时闲着没事 , 就在家里做一些中国结配件 。 这活儿干着轻松又喜庆 , 一年能挣六七千元 。 ”
赵安宁说 , 镇里还依托200多家中国结电商企业 , 搭建电商服务平台 , 为贫困群众编织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编织品 , 开通专门销售渠道 , 提供免费代销服务 , 进一步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致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