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纪录者|是孩子还不懂物体恒存性,为啥妈妈一离开就哭?孩子分离焦虑背后

文/贝贝豆育儿课堂(原创文章 , 欢迎转载分享)
闺蜜小洁这段时间正在为上幼儿园的宝宝犯愁 。
就拿上周来说 , 明明和宝宝在家说得好好的 , 今天要乖乖在幼儿园待上一整天 。 但一到幼儿园就像是打开了“叛逆开关” , 孩子“哇哇”大哭到像是要哭断了气 。 闺蜜只能是又一次宣告宝宝的上学失败 , 将孩子接回了家 。
育儿纪录者|是孩子还不懂物体恒存性,为啥妈妈一离开就哭?孩子分离焦虑背后
文章图片
这种情况上次出现还是在宝宝不满一周岁的时候 , 那时候只要自己稍微离开一些 , 宝宝就会像这种大哭特哭 。 当时的闺蜜以为是孩子喜欢黏着自己 , 还偷偷地和丈夫显摆过 。
但她死活想不到的是 , 孩子当初的这种“黏人”竟然成为了她现在最大的困扰 。 看着眼前这个早就该在幼儿园的“乖宝宝” , 闺蜜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
实际上 , 宝宝的这种情况并不是少数 。 许多妈妈都会发现 , 当初乖巧懂事的宝宝一到了幼儿园就变成了“爱哭鬼” 。 心理学上将宝宝的这种黏人行为归纳为分离焦虑的一种 。
那到底什么是分离焦虑?宝宝分离焦虑的两次“黏人行为”到底有什么不同?妈妈们又应该怎么缓解宝宝的分离焦虑情绪?想解决上面的问题 , 宝妈首先需要了解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客体恒存性 。
育儿纪录者|是孩子还不懂物体恒存性,为啥妈妈一离开就哭?孩子分离焦虑背后
文章图片
宝宝分离焦虑背后 , 可能是孩子还不懂客体恒存性
客体恒存性的概念最早由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提出 。 他在进行了长期的实验调查后发现:那些眼前暂时“看不到”的事物 , 实际上在婴幼儿的认知中是仍然存在的 。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躲猫猫”游戏 , 当宝宝年龄过小 , 没有物体恒存的意识时 , 他们在发现眼前人“消失”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 。 等孩子稍微大一些了 , 同样发现眼前人“消失”后 , 他们并不会认为这个人是真的不见了 , 而是会去寻找 。
宝宝的这个状态一般就被认为具有“物体恒存性” , 他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物体的客观存在 , 即使这个东西被人为地掩盖起来 , 他们都能清楚地找到 。
育儿纪录者|是孩子还不懂物体恒存性,为啥妈妈一离开就哭?孩子分离焦虑背后
文章图片
实际上 , 宝宝的“物体恒存性”其实只是大脑发育的一个小节点 。
儿科专家格迪·辛格博士和其他高校的心理学家进行的实验表明:6个月大的宝宝不能找到被红布盖住的球 , 但是等到宝宝10个月的时候 , 他已经能一把扯掉红布 , 找到红布下的球 。
育儿纪录者|是孩子还不懂物体恒存性,为啥妈妈一离开就哭?孩子分离焦虑背后
文章图片
这说明 , 这位宝宝在这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已经建立的基本的“物体恒存”的意识 。 经过后来的研究和论证 , 科学家发现 , 这个阶段宝宝的大脑会经历前额皮层的生长突增 , 这个部分的发育成熟会让宝宝有能力在大脑中构建“心智图像” 。 “心智图像”被认为是宝宝懂得“客体恒存性”的开端 。
“心智图像”会让孩子明白:球并不是真的不见了 , 只是被藏起来了 。
客体恒存性到底是怎么诱发宝宝两次“分离焦虑”的?
经过心理学和大脑发育学的专家证实 , 宝宝的这种客体恒存意识一般出现在出生后的6个月后 , 这也就解释了宝宝的第一个“黏人”阶段:
当宝宝的年龄小于6个月的时候 , 他们不具有物体恒存的意识 , 也不能在脑海中构建“心智图像” 。 当眼前的妈妈不见后 , 他们自然会误以为妈妈“消失”了 。 以至于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 。
那是不是说 , 只要宝宝掌握了客体恒存性 , 就不会产生分离焦虑了?
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 , 最直接的一个例子就是宝宝在幼儿园产生的“分离焦虑” 。 幼儿园阶段的宝宝按说已经掌握了客体恒存性 , 为什么还会出现强烈的分离焦虑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