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聊中日之别—日本人缺什么?中国人又差在哪里?( 六 )
大前研一认为低欲望化最明显的人群是年轻人 , 他们本应该是最有消费欲望的消费核心人群 。 这些年轻人的低欲望可以总结为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Mild Yankee” , 是指那些社交活动半径仅为从自己家向外五公里以内的日本年轻人 , 他们成年后的朋友依然是自己初中和高中时期的朋友 。第二个关键词是“AEONIST” , 即“永旺人”指那些几乎生活在永旺商城(AEON)里的年轻人 。 因为永旺商城里有ABC-MART、优衣库等专卖店 , 在这里年轻人花一半的收入就能买齐所有生活必需品 。 而且 , 他们不仅仅在这里购物 , 就连与老友叙旧也选择在永旺商城里的咖啡厅或居酒屋 。 此外 , 永旺商城里还有各种补习班 , 还能提供结婚场地或是新婚旅行筹划等服务 。
第三个关键词是“LaLaporter” , 是指那些生活完全围绕三井购物广场LaLaport展开的人们 。 “LaLaporter”自认为比“永旺人”更高级 , 所以会有一种优越感 。 而事实上 , 他们日复一日的生活都在一个地方就完成了 , 在这一点上他们两者并没有大的差别 。在日本年轻人眼里 , 孙正义、稻盛和夫这些成功人士都是异类 , 与他们本来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 日本年轻人从一开始就画好一条线将自己与这些成功人士分隔开来 , “不越雷池一步” 。 他们大部分都觉得自己不需要车 , 也不想买房 , 不想结婚 。 大前研一认为这些想法的背后是一种“尽可能不负债”的心理 。
为什么年轻的能量从日本的城市街头消失了呢?在日本作家近藤大介写的《日本缺什么 , 中国缺什么》一书中有详细的剖析 。首先 , 这跟日本的传统思考方式有关 。 日本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 , 继承了“年功序列”的传统 。 所谓的日本社会 , 其实就是将2500年前孔子所提倡的“长幼秩序”严格固执地延续至今的社会 。 所以 , 日本人典型的人生规划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上扬的趋势 。 比如22岁或23岁大学毕业到大企业就职、30岁成为系长、40岁成为课长、50岁成为部长、55岁成为董事、60岁成为社长 。 这一发展过程与孔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说法是相互吻合的 。按照这个发展趋势 , 二十岁的年轻人没有任何职位官衔 , 只是最底层的工薪阶层 。 然而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 日本没有的是地位 , 有的只是年轻的精力和无穷无尽的能量 。 当时身处泡沫经济鼎盛时期的日本年轻人都天真地相信“世界是我的所有物” 。
正如我今年去日本旅游时 , 导游说的那样 , 日本现在除了干净 , 其他方面已经被中国远远的甩开了 。其次 , 这与日本泡沫经济后被称作“失去的30年”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 如今日本不仅没有像中国一样每年呈“上扬型”经济增长 , 而且是呈“下挫型”负增长趋势 。负增长就是通货紧缩 。 近藤大介在其著作《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一书中就举了一个例子:忘年会是日本的公司在每年年底举行的传统聚会 。 他在2012年回到日本再次参加忘年会时 , 惊讶地发现 , 会费竟然比以往便宜了很多 , 而且 , 忘年会结束后 , 大家都乘坐地铁回家 。 像以前那样 , 忘年会结束后去卡拉OK唱歌 , 并在深夜乘出租车回家的习惯已然消失殆尽 。这就是近二十年来困扰日本的最大问题——通货紧缩的螺旋式上升 。 而在中国 , 困扰着人们的问题是无论是大米、蔬菜还是房子 , 都在涨!涨!涨!恐怕现在已经没有任何一件东西的价格与二十年前持平了吧 。 然而日本所苦恼的问题却正与之相反 。 历代政府使出浑身解数依旧无法改善通货紧缩的状况 。第三 , 由于“年功序列社会”的老传统 , 日本年轻人的晋升机会少之又少 。 其结果就是导致日本变成了只有老年人持有金钱资本的社会 。 年轻人不仅人数锐减 , 更因为没有钱而不再外出玩乐 。 所以 , 在现如今的日本社会中活跃的都是一些年过五旬的中老年人而年轻人则潜身在社会的最底层 。
第四 , 与现在这一代日本年轻人的生活环境有关系 , “失去的30年”将他们变成“草食系” 。 20世纪90年代初 , 在泡沫经济崩塌后 , 日本经历了所谓“失去的30年” 。 而日本的“80后”和“90”后们正是在这种低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 所以 , 他们根本不会去思考怎样让自己的财富成倍地增长 , 也不会有诸如以后自己开公司 , 将来使其上市这样的庞大野心 。 他们所想的只是如何维持目前自己“岌岌可危的地位”以及“少得可怜的存款” 。在日本 , 这样的年轻人被称作“失去的一代”或“草食系” 。 之所以称其为“草食系” , 是因为他们就像食草动物一样温驯老实 。而日本人在60岁退休以后 , 大多希望可以继续工作 。 这些退休老人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成长起来的一代 , 有强烈的进取心 , 所以被称为“肉食系” 。“肉食系”们的特征是将“没有工作”看成是人生的终结 , 而不会像中国的老年人那样 , 希望能够早一点退休 , 然后牵着儿孙的手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 。换句话说 , 日本职场出现的也就是“肉食系”与“草食系”的战斗 。 日本是一个不能以年龄、性别、学历来将人区别对待的社会 , 所以“40后”和“80后”在面对同一个职位的时候会展开激烈的对决 。 如前面所述 , 在战后的生育高峰期出生的日本“40后”一代从幼时到成年一直经历着激烈的社会竞争 , 与此相比 , 在泡沫经济崩塌后“失去的30年”里长大的“80后”日本年轻一代则胸无大志 , 乐于关注眼前小小的幸福 , 做为“肉食系”的“40后”们善于向雇方展示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经验和成绩 , 而“草食系”的“80后”们对于自己的未来却只是草草略过 , 所以 , 当这两种人在一起竞争时 , “40后”的一代往往会取得胜利 。
推荐阅读
- 世界最大经济圈RCEP(东南亚中日韩澳新)划定
- 李克强|李克强在第23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 中日与东盟将签署RCEP
- 糗事百科|大学生生活费排行榜出炉, 象牙塔里的三六九等, 学生: 天地之别
- 尹奉吉:一颗炸弹顶得百万大军,中日韩共同纪念
- 中日的真正差距究竟是什么?
- 内卷与血酬:中日韩电子产业搏命史
- 中西医疗效霄壤之别
- 中日朝(韩)三地的人长相类似,语言却差异极大?
- 帮派思维与逻辑思维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