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妈妈|妈妈不同的回答,成就孩子迥异的格局,当娃说“我想要这个”时( 二 )
父母要慢慢的与孩子形成默契 , 让孩子慢慢建立起自己的规则 , 比如:同样的东西没有必要买两件 , 让孩子慢慢去形成自己的判断 , 以此来形成自己的规则意识 。
当有了规则意识的时候 , 孩子会慢慢形成珍惜的意识 , 去善待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 , 也不断去追求新的东西 。
而这些过程中 , 孩子会不断的去形成新意识 , 而这些良性的循环 , 会让孩子塑造出更好的自我 。
文章图片
第二:引导孩子去发散性的思考
父母有时候对孩子最大的伤害就是:敷衍性的回答孩子的一切 , 而且在无形中禁锢孩子的思维 。
一个真正智慧的父母 , 永远是善于提问的父母 。
所以 , 当孩子抛出一个问题的时候 , 最好的答案不是直接回答 , 而是回抛给孩子一个值得去发散思考的问题 。
如此一来 , 孩子的注意力会更加专注于去深入找到很多知识的原理 。 在这个过程中 , 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 还能让孩子增长见识见闻、格局变大 。
这些思维的塑造 , 行为的养成 , 才是孩子身上最宝贵的财富 。
文章图片
第三:给孩子爱的鼓励
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分层中 , 有一种需要被高度重视:爱与归属 。
也就是说 ,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需要爱的 。
所以 , 想要孩子成长为有所成就的话 , 父母就要用爱来浇灌孩子的心田 。 当孩子提出自己的需要的时候 , 不要过分的责骂孩子 , 更不要迁怒性的将一切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 , 让孩子成为了不幸的“罪魁祸首” 。
文章图片
而是让孩子明白 , 每一个人的家庭环境不一样 。 父母可能会满足 , 也可能暂时无法满足孩子的要求 , 但是父母永远是爱孩子的 , 并且愿意陪伴孩子一起想法去解决问题 。
有时候 , 更让孩子开心的不是得到“想要的礼物” , 而是得到“父母的爱” 。
当你的孩子问“妈妈 , 我想要这个”时 , 你会怎么回答呢?
(图片来自于网络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 3岁女娃天生一张上相“巴掌脸”,其实是妈妈患病导致的罕见“小头娃娃”
- 学霸妈妈坐月子太无聊,选择破译美国高难度密码,获上百万奖励
- 一碗牛肉面,测试出不同层次的家庭,最后一种家庭难怪孩子不成器
- 宝宝不让妈妈抱?别怪他“无情”,错过认母期,想再挽回就迟了
- 孩子突然从叫“妈妈”变成“妈”?不光是变扭,还暗示了两种心理
- 生娃从一片尿裤开始——90后“成分党”妈妈
- 揪心!2岁男童被果核卡喉,因不懂急救方法,妈妈只能眼睁睁看着
- 日本小学生的午餐机制有啥不同?三种优势,值得中国妈妈借鉴
- 婴幼儿腹泻怎么办?腹泻可根据是否被感染,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 身高基因|爸爸VS妈妈,宝宝的身高由谁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