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现在|曲阜师大数学专业“全国第一”背后:“引用操作”争议( 二 )


同时 , 自2015年开始 , 刘立山每年的文献被引用数有了大幅提升 , 数据从2015年的181次被引用 , 逐渐上升至2017年的427次引用 , 而2018年和2019年的被引用数均达到1134次 。
全现在|曲阜师大数学专业“全国第一”背后:“引用操作”争议
文章图片
刘立山在WebofScience上的影响力图表 。 图片截图自WebofScience
刘立山在2019年共刊发了4篇论文 , 这四篇论文现已作为文献被引用36次 。 这36次引用中 , 有11次引用论文的第一作者来自曲阜师大 , 其中3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即刘本人 。 另有7篇论文有隶属于曲阜师大的共同作者 , 即合共有18次引用来自同校或同校合著的论文 , 占比达到50% 。 这名教授的论文整体引用情况待查 。
不过 , 去年11月 , 新华视点就有报道提醒 , 有高校为了把ESI的文献引用数刷高 , 便基于其不区分自引和他引的特点 , 鼓励同校师生相互引用 。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端鸿向全现在表示 , 据他判断 , 刻意刷ESI排名的行为只存在于少数高校 , “一般都是发展基础不是特别好(的高校) , 又希望有更高显示度 , 争取更多资源 , 通过指标的快速上升 , 获得更多关注” 。
文献自我引用率高的情形 , 在全球范围内都正在出现 。 据《自然》报道 , 去年斯坦福大学研究者伊奥迪(JohnIoannidis)发布了一项研究结果 , 基于全球10万名科研人员的数据库分析发现 , 至少有250名科研人员的论文自我引用率超过50% , 即其被引用文献中 , 有一半是自我引用或合著引用的 , 数据库平均自引率为12.7% 。
伊奥迪认为 , 自我引用的情况比一般想象中要严重 。 报道同时列举了一项基于期刊数据库Scopus的分析 , 发现数据库700万名科研人员中 , 自引率的中位数是15.5% , 且有7%的科研人员自引率超过40% , 中国科研人员整体的自引率稍高于中位数 。
全现在|曲阜师大数学专业“全国第一”背后:“引用操作”争议
文章图片
不同国家学者自我引用的数据图 。 数据来自JeroenBaas的分析 。 图片来源:《自然》
据《自然》报道分析 , 科研机制会刺激研究者进行自我引用 , 例如职业晋升、研究资金分配与文献被引用数挂钩 。 而伊奥迪认为 , 自我引用高并不代表必然是坏事 , 但需要更严格对待 。
同时 , 去年7月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发布了一个“引用操作”的文件 , 指出“引用操作”并非新鲜事 , 引用的原意是为了衡量科学的创新度和质量 , 但当引用数成为判断出版物影响力的指标 , 以及部分情形下引用量与学术晋升及奖励挂钩后 , 催生出的“引用操作”就扭曲了引用的原意 。 而“过度自我引用”也被归类为“引用操作”的一种类型 。
高校排名热潮
而无论是通过自我引用、还是以其他方式刷榜 , 其背后可反映出新的高校建设目标及持续的资源争夺 。
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 这一方案开启了高校“双一流”的时期 。 2017年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中 , 虽然没有列明国际排名对评定的影响 , 但在遴选条件中表示 ,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应具有居于国内前列或国际前沿的高水平学科 , 学科水平在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中进入前列” , 且“进入世界一流前列”是“双一流”的建设目标 。
分析普遍认为 , 公信力较高的全球高校及学科排名 , 是评定“双一流”的重要参考指标 。
这类排名榜一般包括有前述的ESI排名、U.S.News世界大学排名 , 以及Q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和上海交大ARWU排名 。
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陈先哲告诉全现在 , 当前高校对学校排名还是相当在意的 , 因为排名是学校最直观的展示方式 , 它不仅会影响到学校的招生 , 而且排名高的学校将更有机会获取科研资源 。 张端鸿也持有相同观点 , 他认为 , 在排名榜中靠前的学校 , 就有更好的显示度——很多地方政府和高校都会认为 , 显示度是高校建设有效果的证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