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存良
文章插图
在山东省平原县王大卦镇夏家口村,至今还保存着300年前所建的响铃湾、一步三孔桥、避暑井遗迹等,据传那都是夏三天修建的。
经查,夏氏族谱记载:夏三天乃夏家口夏氏一族四世,名增吉,字瑞征,诰授中宪大夫,又授昭勇将军,因排行三,又财大气粗,威震一方天地,所以外号人称夏三天。夏三天曾在康熙三十八年修刘宁口大桥捐银一万三千两,在康熙四十年修徐家桥捐银八千两,在康熙四十二年大水灾捐米六百石,另外还有一些散捐银粮,都记载在当时的恩县志里。从这些庞大的数字里,我们可以想见夏三天富有的程度。
我们走访了夏家口张曰林老人(80岁)、王金刚先生(58岁)和夏春文老师(54岁)。据他们说,夏三天襁褓中不幸染上天花,贫穷的爹娘无力救治,只好把他丢在村东马颊河岸边,他不幸被乌鸦啄瞎一只眼睛,随后被从此路过的尚家庙村吹鼓手抱走,为他治好病并收养了他。养父母相继过世后,又被亲生父母认领回家。命运坎坷的夏三天不忘养育恩,得势之后,他规定婚丧嫁娶都要让吹鼓手坐车(之前都把吹鼓手视为“下九流”,红白事行程多远都让步行着吹打),沿袭至今。
为了生计,夏三天当了货郎,走村串乡卖针头线脑,儿童玩的拨浪鼓、日用杂品等。在此期间他救助了 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贫苦家庭无以回报,就让女儿认夏三天为干爹。后来义女被选入宫,深得皇帝宠爱,被封为娘娘。仰仗皇恩浩荡,夏家开始发迹。那时马颊河北起夏家口,向南一直到十几里之外的津期店之间,两岸都是他家的放马场,河里生长的芦苇都属于夏家。他家究竟有多少匹马不得而知。
夏三天曾在村东北角挖了六亩方圆的一个大湾,上面盖了木板,木板下面挂满铃铛,俗称响铃场,也叫铃铛湾。收获的各种粮食都在这里打场,当雇工们在场里劳作的时候人动铃铛响,这样让劳作的人们在劳累之时也不能偷懒耍滑。
他在湾西边还修了七七四十九间客房,天下无论何人,只要投奔这里就可以免费食宿。他还在村中蓄水湾和马颊河的连接沟上修了有名的“一步三孔桥”。 那一步三孔桥的“一步”过去也叫“一挓子”,大约一米半宽的地方,修了三个桥孔。因为一步三孔桥等工程,皇帝和娘娘御赐了很多银两、宝贝。
我们察看了响铃场,那儿现在已是一片洼地,其规模仍依稀可见。客房已成为一片沃土,人们在那里种植粮棉。站在“一步三孔桥”上,依稀可以看到桥下的三孔,俱为青砖所砌,因年代久远,青砖斑斑驳驳,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几百年来夏家口的变迁。
文章插图
那时,夏家在村东挖了一口大井,每当炎炎夏日来临就把小船放进井里,一家人坐在船上避暑。井上口是个南北长约三米左右、宽约一米半多的椭圆形。井底是圆形,直径大约6米多。井壁全是由当时烧制的青砖砌成,至今完好无损,只是为了儿童安全,井口被封住了,只留一个小口吸水,我们难以看到井的全貌。
据张曰林老人讲,十二道憆子的木梯横放在井底,两头尚且碰不到井壁。1966年“四清”工作队为了寻找“特务”隐藏的佩剑,八个人在井底抡铁锨挖土竟然谁也不妨碍谁。井有多深难以估量,只听说大井口到水面就有一丈二也就是四米。可以想见,炎夏酷暑难耐之时,人们都在庄稼地里拼命干活,赤日炎炎似火烧,大汗淋漓如汤浇,甚而至于昏死在田头地角。而夏三天一家人安坐在悠悠的小船里,连搧扇子都不用,享受着井底的凉爽,真是穷富两层天啊!
针对这巨大的贫富差距,当年“四清”工作队在井口的青砖上刻制了打油诗:“清朝恶霸夏三天,建井乘凉好多年,穷人受苦他享乐,一层地狱一层天。”察看井口,这打油诗依然在。
(王存良,山东省平原县人,县民政局退休干部,平原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推荐阅读
- 袁天罡曾与一老农打赌,原本胜券在握,结果却是完败,怎么回事呢
- “家庙”与“祠堂”是一回事吗?
- 明朝|朱棣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何在位22年没有育一儿半女?
- 隋唐|李旦“三让”皇位是怎么回事?李旦为什么不愿意做皇帝?
- “拜”、“揖”是一回事吗?
- 隋唐|唐朝一代战神薛仁贵,被自己儿子一箭射死?这是怎么回事?
- “逢七必变”是怎么回事?老祖宗总结的规律,是对是错?
- 宋朝的《冷斋夜话》中,里面有个宋神宗禁猪的记载,这是怎么回事
- 沾化区举办“迎新年 枣乡新韵 翰墨鲁北--五级书画家作品联展”
- 什么是蹈火者?这种仪式起源于纳林?用胸说话的人说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