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北京“第一舞台”债务纠纷案( 二 )

民国初年北京“第一舞台”债务纠纷案
“第一舞台”“第一舞台”债务纠纷案的最终结果根据新的还款协议 , “第一舞台”应在一年内先偿还8万余两 , 但截至民国7年9月 , 即一年还款期已过8个月 , “第一舞台”仅偿还京平足银7471两9钱6分 , 不但没能偿还本银 , 利息反而增加了5676两7钱8分 。 孙荩卿遂向京师警察厅提出追缴的请求 , 10月22日 , 京师警察厅传讯债务人到案 。 为了清偿债务 , 杨小楼、姚佩秋与殿阆仙向京师警察厅提出了售奖还债的办法:以3个月为期 , 发行奖券4万张 , 每张售价现洋10元 , 销售收入共计40万元;其中26万元用于偿还东方汇理银行的债务 , 3万元用于归还其他外欠债务及小股东的本金;3.5万元作为售奖成本;2万元用于回馈社会 , 设立慈善工厂;5.5万元作为其他等级的奖金;奖券分为20等 , “第一舞台”为头等奖奖品 。当时法规已对开设彩票做了明确规定 , 必须经内务部批准 , 而且只能用于慈善行为 , 商业欠债不得开设 。 因此 , 京师警察厅否决了杨小楼等人的请求 , 指出根据法律 , 不得开设商业行为的彩票 , 而且京城中商铺倒闭的现象屡见不鲜 , 此例一开 , 竞相效尤 , 既扰乱商业秩序 , 又破坏社会风气 。 孙荩卿为了收回贷款 , 也支持杨小楼等人的主张 , 两次向京师警察厅申请批准售奖还债的办法 , 不过皆被京师警察厅以相同理由否决 。售奖还债的办法被京师警察厅完全否决后 , 杨小楼等人再次违约 , 未能按期清偿债务 。 由于“第一舞台”经营困难 , 收入尚不足以偿还利息 , 再拖延债务只会越积越多 。 鉴于此 , 民国8年5月13日 , 双方对债务进行了清算 , 并向京师警察厅申请裁决 。 经算明 , 截至当日 , “第一舞台”积欠东方汇理银行本利共计199144两6钱1分 , 双方决定以“第一舞台”所有资产作价10万两 , 归东方汇理银行处置 , 杨小楼等人不得干预;东方汇理银行对剩余的9万余两作适当让步 , 只收9万两 , 杨小楼、姚佩秋、殿阆仙各自负责偿还3万两 , 限期两个月还清 。至此 , 延续5年的“第一舞台”债务纠纷案宣告结束 , 虽然杨小楼等人仍然拖欠各自分摊的3万两 , 东方汇理银行还在向京师警察厅控诉追缴 , 但这已属于个人债务 。 东方汇理银行从此取得了舞台的所有权 , 对其整修使其重新开业 , 创始人杨小楼等完全退出了经营与管理 。“第一舞台”债务危机的原因分析“第一舞台”开幕不久即陷入债务危机 , 内外交困 ,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 首先 , “第一舞台”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借款 , 利息高昂 。 为了追求舞台的新奇和宏伟 , “第一舞台”耗资巨大 , 建设费用高达10万两 。 但除殿阆仙买地投入2万两外 , 杨小楼和姚佩秋都未投入自己的资金 。 二人原本计划对外招股 , 但效果并不理想 , 所筹资金不多 , 只得靠东方汇理银行的借款来解决 。 这导致“第一舞台”刚建好时本息就高达12万多两 , 每年光利息就1万多两 , 成为经营中最大的成本 。其次 , “第一舞台”设计的规模过于宏大 , 脱离了当时北京戏剧市场的实际情况 。 “第一舞台”的规模比当时上海的戏院都大 ,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其都是全国最大的戏院 。 其观众席共有三层 , 可以容纳3000人左右 。 但当时北京的戏剧市场不如上海 。 上海自开埠之后 , 逐渐成为近代中国第一大商业都市 , 吸引了众多人口 , 并催生了休闲娱乐文化 , 带来了戏剧业的繁荣 。 北京在当时仍是传统的政治中心 , 经济和人口都不如上海 , 商业更不如其繁荣 。 因此 , 北京的戏剧市场比上海狭窄得多 , 无法支撑“第一舞台”如此大的规模 , 导致其经常出现空场的情况 , 偌大的剧场 , 观众三三两两 , 使得演员十分难堪 。 如1918年坤班演出时 , 每天只能卖出数十张票 , 不得不宣布停演 。 而且由于剧场音响效果设计不佳 , 靠后席位的观众无法听清演员的唱和念 , 影响票房收入 。 在这种情况下 , 舞台收入尚不足以偿还利息 , 最终导致转让的结局 。最后 , “第一舞台”管理混乱 , 合伙人之间矛盾重重 。 在合伙人中 , 杨小楼和姚佩秋都是京剧大家 , 并无经营管理的经验 。 殿阆仙虽然是商人 , 但与戏曲行业相隔甚远 。 而且合伙人又不能较好地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 , 导致管理混乱 。 合伙人一开始共同管理剧场 , 各有分工 , 由于意见不合 , 相互之间颇有微词 。 后来迫不得已由杨小楼、孙荩卿、姚佩秋等人分别单独管理 , 但是经营状况始终不见起色 。尽管“第一舞台”经营困难 , 债务纠纷导致其名誉受损 , 但促进了北京近代剧场的发展 。 在其影响下 , 北京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式剧场 。 这些剧场吸取了“第一舞台”的教训 , 更好地适应了市场的需要 。 比如 , 剧场的规模小了不少 。 被称为20世纪20年代三大剧场的开明戏院、真光戏院、新明大戏院等都只能容纳几百人 , 30年代著名的长安大戏院和新新戏院也只能容纳1000多人 。本文摘自《北京史学》2020年春季刊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原题《民国初年北京“第一舞台”债务纠纷案研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