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法国富三代,在重庆深山做漆13年
来源:一条法国人Vincent ,有个中国名字“文森·漆” ,漆是他的姓 ,同时也是他用来做艺术创作的材料——大漆 , 一种极易产生过敏反应的危险涂料 。
重庆盛产漆树 ,文森为了获取最天然的大漆远离家乡 ,他在法国的家是个100年历史的城堡 ,祖上白手起家 ,外婆是当地最大的艺术藏家 。13年前他来到中国 ,把家和工作室安在了重庆山里 ,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农民般的生活” 。
破烂不堪的农舍却催生出一件件华丽得像外太空产物般的艺术作品 ,光滑的表面下 ,它们其实是破米袋、旧竹篮和碎鸡蛋壳 。他的漆画作品 , 在近几年极受中外藏家的追捧 。以漆漆物 , 称为“髹”(xiū) ,文森·漆也像一位修行者一样 ,常常要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完成一件作品 。一条在九月底来到山城拜访他 ,这是一个法国艺术家 ,为了追寻漆的源头 ,追到了中国就再也没有离开的故事 。撰文 | 谭伊白
文森漆(右)和漆农杨老四 摄影|蒲柯宇牵挂天公不作美 , 文森一行人刚出发就下起了雨 , 清晨6点 , 他正带着学徒赶往城口 。城口县在重庆的东北角 , 渝川陕三地交界处 , 入了秋后暑气褪去 , 几次大雨让气温又骤降了几度 , “要开六七个小时的车 , 中午才能到了 。 ”文森中英文夹杂地说 , 像在提前舒缓同行人将因为长途汽车感到的疲累 , 两旁的雨还在刷着山上的泥流往下灌 。他对这趟路途早就习惯了 , 每一年 , 文森都会从重庆家里去城口的漆树林寻漆、买漆 。
中国漆——学名为大漆 , 是一种天然树脂涂料 , 产地集中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地 , 日本、东南亚也有大片漆树林 。 割开漆树树皮之后 , 会流出天然的漆树液 , 经过加工后就变成了常见的大漆涂料 , 文森以这种原材料进行的艺术创作已经十余年了 。
杨老四采漆 摄影|蒲柯宇有一句话叫“百里千刀一斤漆” , 非常厉害的漆农为了一斤漆得走一百里路 , 割一千刀口子 , 而一棵树一年才能产一斤漆 。 现在漆农越来越少 , 价格也越来越贵了 , 即便在网上可以买到物美又价廉的漆 , 文森却一直亲自来找老朋友杨老四买漆 。 “看着漆从树皮里慢慢流出来 , 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何会如此受到震颤 。 ”10年前他第一次到城口 , 连很多城口人都不知道漆为何物 , 机缘巧合下才结识了漆农杨老四一家 , “我现在几乎每年都来看他们 , 我们特别亲了 。 ”
摄影 | 蒲柯宇下午一点 , 一伙人终于到了杨老四家里 。 文森就像进了自家门 , 径直朝火炉去 , 让火苗带走身上的一身湿气 , 还抱起杨老四的孙子开玩笑 , “又长高了啊”!傍晚杨老四干完农活回来 , 招待大家一桌子的菜 , 几大碗栗子鸡汤下肚后 , 文森说 , 这是他每年都会想念的味道 。他在城口待了两天 , 走的时候买了一桶漆 , 25公斤 , 7500块 。 除了买漆 , 他每年都必须来看看漆农的生活 , 那里面牵扯了更多人的命运和情感 。 用亲自带回来的漆创作 , 会让文森想起杨老四一家 , 也想到他的作品来自哪里 , 扎根在哪里 。
中国姓从法国的利维尔工艺艺术学院毕业后 , 文森开始从事古董家具和漆器的修复工作 。 但法国是没有生漆的 , 他了解到大漆最好的产地之一在中国 。2007年 , 30岁的文森第一次来中国 , 先后去了四川、重庆 , 向漆器大师学艺 , 然后选择留在了重庆 , 建立工作室 , 定居、成家 。同时他给自己换了个中国姓 , 改名“文森·漆” 。 今年七月底 , 他和中国太太肖蓉的第一个孩子“小七漆”出生了 。
文森在法国的家文森原名Vincent Cazeneuve , 出生在图卢兹 , 法国西南部一个有2000年历史的小城 。他的父亲祖上是热尔区的农民 , 父亲白手起家 , 做着鹅肝酱生意 , 但特别热衷于历史和小说;而母亲这边 , 妈妈是画家 , 外婆是艺术收藏家 。文森家的房子 , 是一座百年历史的小城堡 , 里面布置着古董家具、当代艺术、现代绘画 , 还有一整面墙的书 。 外婆和母亲带着他去遍了所有的艺术展和爵士音乐节 , “在我很小的时候 , 我就看过米罗、毕加索、赵无极的展览 。 ”
推荐阅读
- 一个清净的中国人
- 糗事百科|大学生入学前后对比照火了, 差距太大认不出, 网友: 这是一个人?
- 贾冀豫~我的出生地山东聊城吴家胡同
- 学会适应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 我对特朗普“前程”的几个判断
- 巨型自贸区|签了!一个巨型自贸区,大机会来了
- 囹圄之痛,敢问路在何方?
- 日剧盘点|大学老师建议一个月给孩子1500的生活费就足够了。
- 神剧解说|两个优秀的学生, 一个在重点高中, 一个在普通高中, 将来他们有什么差别?
- 穿搭日记|每个哈工大人心中, 都有一个阶梯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