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都反对中医?

民国时反中医最厉害的根本不是学科学的 , 反而是一帮国学大师,几乎所有叫得出名号的国学大师没有一个不反中医的:汪大燮 俞樾 陈独秀、鲁迅、严复、陈寅恪、郭沫若、巴金;而支持中医的几乎都是一些不入流的小学者 。为什么?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陈寅恪!他几乎就是民国时国学的代名词 , 还是中医世家 , 偏偏最反中医 , 把中医最出名的神医华陀考证成印度人 , 把中医的根都彻底拔了 。会不会是因为这些国学大师自己就看得懂中医的书,不用看中医的“二手传播”?东晋时期的中医医药学家葛洪编著的医书典籍《肘后备急方》,里面很多很 好笑的医术 。比方说,里面居然有:“禳一切疟 。 是日抱雄鸡 , 一时令作大声 , 无不瘥” , 就是说抱着一只公鸡,让他大叫,包治一切疟疾(瘥:读chài , 本意指病愈;禳:读ráng , 指祈祷消除灾殃、去邪除恶之祭)还有:破一大豆(去皮) , 书一片作“日”字 , 一片作“月”字 , 左手持“日” , 右手持“月” , 吞之立愈 。 向日服之 , 勿令人知也 。为啥让别人知道了就无效?这要如何个阴阳五行出来?该书中的《“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全文内容如下(随手尽是很好笑的一些“医术”):治疟病方:鼠妇 , 豆豉二七枚 , 合捣令相和 。 未发时服二丸 , 欲发时服一丸 。又方 青蒿一握 。 以水二升渍 , 绞取汁 。 尽服之 。又方 用独父蒜于白炭上烧之 , 末 。 服方寸匕 。又方 五月五日 , 蒜一片(去皮 , 中破之 , 刀割) , 合容巴豆一枚(去心皮 , 纳蒜中 , 令合) 。 以竹挟以火炙之 , 取可热 , 捣为三丸 。 未发前服一丸 。 不止 , 复与一丸 。又方 取蜘蛛一枚 , 芦管中密塞 , 管中以绾颈 , 过发时乃解去也 。又方 日始出时 , 东向日再拜 , 毕正长跪 , 向日叉手 , 当闭气 , 以书墨注其管两耳中 , 各七注 , 又丹书舌上 , 言子日死 , 毕 , 复再拜 , 还去勿顾 , 安卧勿食 , 过发时断 , 即瘥 。又方 多煮豉汤 , 饮数升 , 令得大吐 , 便瘥 。又方 取蜘蛛一枚 , 着饭中合丸吞之 。又方 临发时 , 捣大附子下筛 , 以苦酒和之 , 涂背上 。又方 鼠妇虫子四枚各一 , 以饴糖裹之 , 丸服 , 便断 , 即瘥 。又方 常山(捣 , 下筛成末)三两 , 真丹一两 。 白蜜和 , 捣百杵 , 丸如梧子 。 先发服三丸 , 中服三丸 , 临卧服三丸 , 无不断者 。 常用 , 效 。又方 大开口 , 度上下唇 , 以绳度心头 , 灸此度下头百壮 , 又灸脊中央五十壮 , 过发时 , 灸二十壮 。又方 破一大豆(去皮) , 书一片作“日”字 , 一片作“月”字 , 左手持“日” , 右手持“月” , 吞之立愈 。 向日服之 , 勿令人知也 。又方 皂荚三两(去皮 , 炙) , 巴豆一两(去心皮) 。 捣 , 丸如大豆大 。 一服一枚 。又方 巴豆一枚(去心皮) , 射 如巴豆大 , 枣一枚(去皮) 。 合捣成丸 。 先发各服一丸如梧子大也 。又方 常山、知母、甘草、麻黄等分 。 捣蜜和丸如大豆 。 服三丸 , 比发时令过毕 。又方 常山三两 , 甘草半两 。 水酒各半升 , 合煮取半升 。 先发时一服 , 比发令三服尽 。又方 常山三两(锉) 。 以酒三升 , 渍二三日 , 平旦作三合服 。 欲呕之 , 临发又服二合 , 便断 。 旧酒亦佳 , 急亦可煮 。又方 常山三两 , 秫米三百粒 。 以水六升 , 煮取三升 。 分之服 , 至发时令尽 。又方 若发作无常 , 心下烦热 。 取常山二两 , 甘草一两半 。 合以水六升 , 煮取二升 。 分再服 , 当快吐 , 仍断 , 勿饮食 。老疟久不断者 。 常山三两 , 鳖甲一两(炙) , 升麻一两 , 附子一两 , 乌贼骨一两 。 以酒六升 , 渍之 , 小令近火 , 一宿成 。 服一合 , 比发可数作 。又方 藜芦、皂荚各一两(炙) , 巴豆二十五枚 。 并捣 , 熬令黄 , 依法捣蜜丸如小豆 。 空心服一丸 , 未发时一丸 , 临发时又一丸 , 勿饮食 。又方 牛膝茎叶一把(切) 。 以酒三升服 , 令微有酒气 , 不即断 。 更作 , 不过三服而止 。又方 末龙骨方寸匕 。 先发一时 , 以酒一升半 , 煮三沸 。 及热尽服 , 温覆取汗 , 便即效 。又方 常山三两 , 甘草半两 , 知母一两 。 捣蜜丸 。 至先发时 , 服如梧子大十丸 , 次服减七丸八丸 , 后五六丸 , 即瘥 。又方 先发二时 , 以炭火床下 , 令脊脚极暖被覆 , 过时乃止 。 此治先寒后热者 。又方 先炙鳖甲(捣末)方寸匕 。 至时令三服尽 , 用火炙 , 无不断 。又方 常山三两 。 捣 , 筛 , 鸡子白和之丸 。 空腹三十丸 , 去发食久三十丸 , 发时三十丸 , 或吐或否也 , 从服药至过发时 , 勿饮食 。治温疟不下食 。 知母、鳖甲(炙)、常山各二两 , 地骨皮三两(切) , 竹叶一升(切) , 石膏四两 。 以水七升 , 煮二升五合 。 分温三服 。 忌蒜、热面、猪、鱼 。治瘴疟 。 常山、黄连、豉(熬)各三两 , 附子二两(炮) 。 捣 , 筛 , 蜜丸 。 空腹服四丸 , 欲发三丸 , 饮下之 , 服药后至过发时 , 勿吃食 。若兼诸痢者 。 黄连、犀角各三两 , 牡蛎、香豉各二两 , 并熬龙骨四两 。 捣 , 筛 , 蜜丸服四十丸 。 日再服 , 饮下 。无时节发者 。 常山二两 , 甘草一两半 , 豉五合 。 绵裹 , 以水六升 , 煮取三升 。 再服 , 快吐 。无问年月 , 可治三十年者 。 常山、黄连各三两 。 酒一斗 , 宿渍之 , 晓以瓦釜煮取六升 。一服八合 , 比发时令得三服 。 热当吐 , 冷当利 , 服之无不瘥者 , 半料合服得 。劳疟积久 , 众治不瘥者 。 生长大牛膝一大虎口 。 以水六升 , 煮取二升 。 空腹一服 , 欲发一服 。又方 未发 , 头向南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