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格丽克 老师格丽克 编辑格丽克( 四 )

  格丽克曾吐槽过斯坦利门下学习诗歌的感受 , “他把我逼得太紧了 , 很少表扬或祝贺我……他总是让我疯狂工作 , 工作得像个奴隶 。 ”而成为教授和评委的格丽克应该是得到了斯坦利的真传 , 她应该是现在诗歌界最狠心的“可怕编辑” 。 耶鲁青年诗人奖会为每年获奖的诗人出一本书 , 但与我们大部分人想象得都不太一样的是 , 并不是让你拿了奖金 , 把投稿的书出版就行了 , 所有书都需要通过一个非常漫长的编辑和捶打过程 , 主要说的是受格丽克的捶打 。

  2004年的获奖者Richard Siken , 他的那本薄薄的只有80页的诗集尽管现在也变成了备受大家喜爱的当代经典 , 但大家耳熟能详的八卦就是 , 那本书原来可有四五百页 , 是被格丽克一页一页删改成这么薄的 。 格丽克还会为每一本被挑选出来的集子写一篇很长的批评文章当作序言 , 这些序言后来收录进了格丽克的诗歌批评集《美国原创》(American Originality) , 成为美国当代诗歌谱系非常精彩的一份批评和记载 。 历年来她选出来的新诗人.目前也都成为美国诗坛的中坚力量 , 他们的写作风格非常迥异 , 说明格丽克是一个趣味很开放也永远追求革新的诗人 。

  当然 , 现在回头看格丽克十几二十年前写的这些犀利又真诚的文章会非常有趣 , 因为她在那个时候对美国诗歌发出的诘问 , 比如关于美国诗歌真诚性的问题、自恋的问题、政治正确的问题、女性身份的问题 , 放到今天看起来还是那么一针见血 , 字字珠玑 。 美国诗歌的流行形式和外在表象一直在变 , 但需要面对的本质问题仍旧是那些 。

  诗人的教育是关于失败和寂寞的教育

  1968年以前 , 尽管格丽克已开始在Atlantic Monthtly、Tri-quarterly、Yale Review等文学刊物上崭露头角 , 但难以想象的是 , 她的第一本诗集《初生》曾被28家出版社拒稿 , 经过了非常艰难的过程才得到出版 。 这些杂志现在也都还在 , 到处被拒稿也是美国年轻作者仍旧需要经历的过程 。 那么格丽克是怎么从普通作者变成一个世界著名的作家呢?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 诺奖公布后 , 国内的朋友圈里的评论大多都是在说 , 啊 , 今年是颁给了一位没读过的小众诗人 。

  尽管我的内心很难接受这个评价 , 就如我此前所说 , 格丽克在美国 , 绝对算一代宗师 , James Franco曾在NYU电影学院开了一门课让学生每人挑一首格丽克的诗翻拍成电影 , 可想而知格丽克在美国的通俗程度 。 尽管格丽克的同龄人 , 比如Robert Hass、Sharon Old、Anne Carson、Yusef komunyakaa, 也在美国国内有着同样的知名度 , 他们当中不管谁得了这个奖 , 大家都会觉得实至名归 。 但问题是 , 如果就连他们 , 换一个语言换一个圈子以后也会被算作小众诗人的话 , 我们大概必须承认:诗歌 , 写作 , 都是非常私人 , 非常寂寞的 , 最好不要妄想依赖文学成名发财 , 也不要把诗人或诗人的未来幻想得太伟大 。

  格丽克曾在古格海姆做过一个讲座《诗人的教育》 , 她写到 , 绝望 , 是写作者的必修课 。 大部分作家的一生都在承受各种折磨:想写 , 不能写 , 想写得不一样 , 不能写得不一样 。 只有极少的作家能够说 , 他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 她希望年轻诗人们不要认为把自己的文字印刷到了几页纸上就是有创意的工作 。 作家的尊严 , 应当来自于一种渴望 , 渴望持续地工作 , 渴望一种写作的纪律 , 而不是依赖于外在的认可 , 依赖某种头衔 。 诗人这个头衔 , 它应该代表一种渴望 , 而不是一个通行证 。

  格丽克不是我们所期待、所幻想的仙侠诗人 , 如果一定要说她伟大 , 那她的伟大之处在于她愿意持续淬炼自己的平凡 。 几十年如一日地观察日常生活 , 手落在纸上 , 根扎在学校 , 陪伴在年轻人身边 , 写诗 , 改诗 , 写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