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他们将现代医学带入中国( 三 )

感谢他们将现代医学带入中国
郝维德稍后 , 郝维德与同在天津的英国伦敦会“医学传教士”马根济(John Kenneth Mackenzie)等人合作 , 共同治愈了李鸿章夫人 。 [15]此番经历让李鸿章感触极深 。 在给同僚兼好友丁日昌的书信中 , 李如此说道:“夏间内子病危 , 赖男女三洋医治之立效 。 至今该医尚月贴数百金在津施诊 , 前所荐即其人也 。 今始知中国医术如政术 , 全是虚伪骗人 。 西国机器兵法 , 固高出华人之上 , 即医术亦相悬甚矣 。 外科较内科尤为神妙 , 如足疾沉疴 , 非若辈不起也 。 ”[16]郝维德与马根济的医术让李鸿章心悦诚服 , 生出了中国传统医术犹如政治术一般“全是虚伪骗人”的感慨;他们每月倒贴“数百金”免费施诊的仁心 , 也让李鸿章赞叹不已 。 他不但将马根济等人推荐给了身体抱恙的丁日昌 , 还在信中劝丁一定要亲自来一趟天津 , 让马根济等人直接诊治一次 , “来春二三月 , 务搭轮舟来津就诊 , 勿参以华医华药 , 必能霍然” , 诊治之后绝不可再吃中国医生开的药方 , 那样才能痊愈 。感谢他们将现代医学带入中国
马根济得到了李鸿章的欣赏与支持 , 郝维德留在了天津一所教会创办的妇幼医院工作 。 马根济原本在天津负责“伦敦会施诊所”[17] , 在李鸿章的资助下 , 该诊所规模也有所扩大 , 成了天津人眼中有背景的“总督医院” 。1881年李鸿章给张佩纶的两封信函 , 也颇能显示他对马根济等人带来的现代医学的信任程度 。第一封写于旧历四月十九日 , 李在信中说 , 自己很担忧张佩纶兄长的“黄病” , 刚刚在衙门里询问了马根济、伊尔文(J.O Malley Irwin )两位英国医生的意见 , 且计划次日派人带了马、伊两人前去张佩纶府上为其诊病 。 李还说 , “洋人医药视中土较精 , 屡试有效 , 贤昆玉幸为采纳” , 洋人的医药比中国的要精湛 , 我这边尝试了很多次都有效 , 请你们兄弟一定要采纳他们的治疗意见 。第二封信写于旧历四月二十二日 , 也就是马根济等人前去张府诊病归来之后 , 李鸿章在信中说 , “服西医药少愈 , 应请令兄勿再参以中医之剂 , 以竟全功为盼” , 请一定要劝住你的兄长 , 让他不要再吃中国医生开的药方了 。 [18]对马根济及其医术的信任 , 加上对“西洋各国行军以医官为最要”[19]的认知 , 再加上留美幼童被迫中止学业撤回 , 这三项因素合在一起 , 在1881年 , 共同促成了李鸿章创办 “北洋医学堂”的决定(此事系由毕德格与马根济向李建议) 。在马根济的主持下 , 部分受过近代基础知识教育、被迫半路回国的留美学生 , 将会在“北洋医学堂”内接受正规的现代医学教育和临床医疗训练 。 李鸿章期望他们可以成为合格的军队医官 。1881年12月 , “北洋医学堂”在天津正式成立 , 它的英文名是Viceroy""""s Hospital Medical School(总督医院附属学校) 。 学制三年 , 由马根济和英美两国驻天津的海军外科医生担任教学任务 。 [20]这是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现代医学教育机构 。 它的成立 , 意味着现代医学被正式引入中国 。 [21][/font]注释[1]张嘉凤:《十九世纪牛痘的在地化──以「𠸄咭唎国新出种痘奇书」、「西洋种痘论」与「引痘略」为讨论中心》 , (台北)“中研院”史语所集刊 , 2007年12月 。[2] The Chinese Repository , Vol.2 , p.38.转引自:谭树林《英国东印度公司与澳门》 ,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 第216页 。[3]廖育群:《牛痘法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 《中国科技史料》1988年第9卷 。[4]徐谦:《邱熺「引痘略」:推广牛痘术的重要先驱》 , 《南方都市报》2019年7月28日 。[5]上海图书馆编:《近代中文第一报申报》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 第185页 。[6]谭树林:《英国东印度公司与澳门》 ,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 第223-231页 。[7]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下)》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 第384-385页 。[8]谭树林:《美国传教士伯驾在华活动研究(1834-1857)》 , 群言出版社2010年版 , 第128页 。[9]高晞:《德贞传:一个英国传教士与晚清医学近代化》 ,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 第152-154页 。[10]高晞:《德贞传:一个英国传教士与晚清医学近代化》 ,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 第158-159页 。[11]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集·李鸿章年(日)谱 , 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 , 第4857页 。[12]赵长天:《孤独的外来者: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 , 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 第137页 。[13]《曾纪泽日记》(下) , 岳麓书社1998年版 , 第1750页 。[14]高晞:《德贞传:一个英国传教士与晚清医学近代化》 ,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 第166页 。[15]按《申报》1879年8月3日的报道 , 在向现代医学求助之前 , 李鸿章为了夫人之病 , “凡津城内外之五调请封、四名飞轿 , 自命为国手者延请几遍 , 大率漫无把握 , 非以方探病 , 即以病试方 , 求其对症发药者 , 渺不可得 。 总共计之 , 医经十七人 , 而病益沉重 。 爵相慨以庸医目之 , 因幡然变计” 。 可以说已经是走到穷途末路 。[16]《李鸿章全集32·信函四》 ,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 第505页 。[17]该诊所是英法联军1861年驻屯在紫竹林时所创建 , 主要给军队和洋人看病 , 也接待一些中国患者 。 1868年 , 该诊所被转交给了伦敦会 。[18]姜鸣整理:《李鸿章张佩纶往来信札》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 第117-118页 。[19]《李鸿章全集15·奏议十五》 ,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 第365页 。[20]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下)》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 第411-412页 。[21]遗憾的是 , 马根济在1888年英年早逝 , 年仅38岁 , 该校失去了最重要的主持者 , 李鸿章建基于现代医学基础之上的“军医团队”之梦 , 只得另起炉灶 。来源:科学公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