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田哲学|我们全都降生在一个英格兰制造的世界( 五 )


慧田哲学|我们全都降生在一个英格兰制造的世界
本文插图

这样的变化发生在十二至十五世纪 。 十六世纪 , 已经显示出英格兰完全不同于欧陆大部分国家的现代性质 。 在起始阶段 , “英格兰曾有一度不算孤案”(349页) 。 英格兰与苏格兰差异不大 , 法国、德国与斯堪的纳维亚许多地区诸多因素相仿 。 十二世纪 , “英格兰与欧陆大部分地区之间发生了一次大分流” , 前述英格兰的现代因素有增无减 , 而“欧陆国家都走上了另一个方向”:一方面 , 国家与教会结盟 , 让新观念、新制度的探索风气窒息;另一方面 , 身份等级的法律规定越来越严格 , 阻碍了社会的广泛流动;再一方面 , 欧陆的制度僵化特征愈来愈凸显 , 出现了反现代的频繁战争、繁杂税收、严苛司法 。 这个时候 , 英格兰以及欧洲部分地区与欧陆大部分地区 , 成为鲜明不同的、旧制度与新世界相对照的两个天地 。 “此时的英格兰已是一个‘现代’世界 , 也就是说 , 四个主要的领域已经分离并形成制度 。 ”不过 , “ 这些纵横交错的‘现代性’表征之难得 , 就好比谚语中的骆驼穿过针眼 。 这绝不是举手之劳 。 借用罗斯托的‘飞机起飞’隐喻 , 这需要一条长长的‘跑道’ , 以便长时间地加速 , 然后通过一个强大的引擎一飞冲天” , 因此 , “英格兰发生的情况有着显而易见的例外性”(353-354页) 。
英格兰兀自进入了现代 , 而且显得如此形单影只 , 罕有来者 。 然而 , 一旦英格兰开辟了进入现代世界的道路 , 它的辐射作用便无法阻挡地影响了整个世界历史进程 。 一方面 , 这体现为英格兰的世界影响力 , 犹如一个西班牙学者所说的 , “我们全都降生在一个英格兰制造的世界;而我们的曾孙将在其中长大成人并进入耄耋之年的未来世界也仍将充满英格兰性 , 犹如希腊化世界(Hellenisticworld)充满希腊性——或者更好 , 充满雅典性 。 ”从现代世界来看 , “有不少事物历来被认为是英格兰的‘出口产品’ , 其中较重要的有工业革命、农业革命、民主政治范式、英格兰法律的多项原则、现代科学的多个侧面、包括铁路技术的多项技术 。 同样重要的还有语言”(357页) 。 另一方面 , 则体现为英格兰成为所有现代国家之进入现代的效仿对象 。 在这些国家的名单中 , 美国似乎是个例外 , 因为它相当完整地、创造性地移植了英国的现代模式 。 麦克法兰甚至将两者作合璧观 。 在整本书中 , 除开对美国移植英格兰现代模式波澜不惊的描述外 , 麦克法兰指出了欧陆国家效仿英国的艰难困苦 。 这对欧陆国家曾经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 因为 ,英格兰确实因为“充当了第一个逃离农耕文明的样板 , 供其他社会效仿”(7页) 。 但沿行各自国家发展轨道 , 而又努力切入现代的各个国家 , 都有一个保留多少自身的文明传统为宜 , 同时如何分离关联在一起的四大领域的难题(8页) 。 这是一种谈何容易的改变 。
从欧陆国家效仿英格兰现代模式肇始 , 逐渐向亚洲、美洲、大洋洲乃至于非洲推展的现代变迁 , 在仿效英格兰的结果上次第呈现一种衰减效应 。 美国与英格兰的同文同种 , 几乎是横移英格兰模式 , 因此不具有仿效英格兰的示范性 。 欧陆国家几乎是经过两三个世纪(十七至十九世纪)的转变 , 才完成了英格兰式的现代国家建构 。 十九世纪后期 , 这一现代转变转移到亚洲的日本 , 二十世纪上半叶 , 纳入了苏联部分地区 。 到了六十年代 , 除开美、日两个分支外 , 现代转变基本上是“欧洲奇迹” 。 直到八十年代 , 印度、南美和中国才开始现代意义的工业化(11页及以下) 。 而此时的世界 , 还有颇多地区与国家尚未开启现代转变的大门 , 还在探头探脑地观察和欲迎还拒地品评“西方式”的现代对于本国的价值和意义究竟何在 。 不过结论已经武断地做出了 ,只要一个国家尝试进入现代国家行列 , 就不得不仿效英格兰的现代国家建构方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