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界|民营诊所:「专科」的命,操着「全科」的心( 三 )


【健康界|民营诊所:「专科」的命,操着「全科」的心】然而 , 目前全科诊所在基层机构中依然较少 。 一方面是国内符合资格的全科医师数量较少 , 另一方面也可能与诊所本身的专科定位有关 。
“目前培养的全科医生大部分还是流向公立医院 , 真正留在基层的还是不多 。 ”某三甲医院一名医务管理人员告诉健康界 , 全科医师也需要像其他学科那样进行规范化培训 , 而在公立医院进行全科医生的规培存在一个根本矛盾——三甲医院很少遇到基层需要应对的常见病、多发病等状况 , 在三甲医院进行规培的全科医生 , 或仍不具备在基层开展工作的技能 。
对目前专科诊所来说 , 若想提供全科服务 , 其从业者必须考取全科医师证 , 而取得证书的前提是必须花费三年时间在大医院全职进行规范化规培 。 “诊所的从业者每天都在为生存而努力 , 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思花费这么多时间考这个证 。 ”诊所帮创始人柯常德告诉健康界 。
在这种情况下 , 部分专家及相关从业者建议 , 国家亟待需要重新思考诊所的定位与分类 , 改变诊所的专科定位或引导现有专科诊所 , 尤其是内科诊所 , 向全科转型 。 打开了这道“门” , 才能盘活现有的大量民营诊所 , 让民营医疗资源真正融入基层医疗体系 , 并为之有效输血 。
其中的关键 , 是激发专科诊所的积极性 ,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尽量不增加诊所工作负担 。 比如 , 可择优选择专科诊所进行试点 , 通过社会化培训、远程培训等方式对其进行全科培训 , 鼓励诊所从业者在工作之余 , 学习全科知识 , 充实全科医生与诊所力量 ,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
“我国诊所目前的发展水平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萝卜型——特别好与特别差的数量很少 , 大部分都处于中等水平 。 ”柯常德认为 , 诊所水平良莠不齐或是诊所不受政府重视的重要原因 。 所以 , 必须选择优秀的诊所进行全科转型试点 , 特别是复诊率高的诊所 。
不管政策如何 , 打铁都需自身硬 。 “如果国家能给我们一个全科诊所的身份 , 我们就可以光明正大地为老百姓提供更全面、多样的服务 。 ”吕奉平认为 , 但不管定位最终如何 , 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 不断提升医疗水平 , 努力为老百姓提供优质、便捷医疗服务的初心都不能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