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界|民营诊所:「专科」的命,操着「全科」的心( 二 )


截止2020年6月底 , 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超过100万个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6万个 , 其中 , 诊所24.9万个 , 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 , 基层的近三分之一 , 并呈逐年增长状态 , 是医疗服务名副其实的一大提供者 。
健康界|民营诊所:「专科」的命,操着「全科」的心
本文插图
诊所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政府办机构相比 , 诊所是个人筹办的市场机构 , 经营者为了生存和发展 , 必须加强管理 , 改善就医环境 , 提高服务质量 , 例如开业时间更长、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等 , 同时还要尽量价格优惠 , 以此来吸引更多患者 。 ”吕奉平认为 , 小巧玲珑、接地气、方便快捷、具有一定私密性等 , 都是诊所的优点 。
吕奉平2005年从公立医院辞职 , 在成都高新区开办了第一家内科诊所 。 “当时觉得 , 很多老百姓因为一点儿小病就千里迢迢跑到三甲医院 , 成本太高了 , 如果家门口有靠谱的医疗机构 , 他们会省事不少 。 ”
经过十几年发展 , 吕医生社区诊所在成都已发展到40家 , 吕奉平也认为自己初步实现了自己的“初心”:诊所不仅为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 , 而且帮助居民解读体检报告、普及健康知识等 , 逐渐向居民健康全管理平台发展 。
而这也是吕奉平认为的诊所发挥的作用与定位 , 她认为这与西方的全科诊所并无二致 。
但是 , 国内大部分像吕奉平这样的诊所在注册时却是内科诊所 , 而非全科诊所 , 这也限制了他们向居民提供全科医疗服务 。
长期以来 , 我国对个体诊所的定位是提供专科医疗服务 , 对个体诊所的准入和审批也是基于专科诊所的标准 。 所以 , 目前绝大部分诊所仅提供某一具体领域的基本医疗服务 。
2019年相关调查显示 , 目前中国诊所排名前三的科目分别是内科(中医、西医)、外科、口腔科 。 由于早期国内并没有设置全科这个科目 , 目前也只有上海、广州等少数几个城市开放了全科科目 , 所以国内真正注册的全科诊所数量极少 。
在实践中 , 专科诊所在日常诊疗过程中极易出现超“范围”执业现象 。 例如 , 未注册儿科的内科诊所接诊儿童患者、未注册外科的内科诊所进行急诊包扎等 , 这一方面或许是诊所存在利益考量的因素 , 但更多原因在于基层医疗服务具有极强综合性 , 需要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诊疗需求 。
“诊所直接面对老百姓 , 需要解决他们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健康诉求 。 ”吕奉平告诉健康界 , 老百姓只要信任一个诊所 , 他什么病都会选择首先来诊所咨询 , 不会分什么科 。
在她看来 , 诊所这种基层医疗机构 , 以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要目的 , 天然就应该是“全科”的 , 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民众的问题 。 “其他诊所也一样 , 因为如果你无法给民众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 慢慢患者也就流失了 。 ”
确实 , 很多诊所 , 尤其是内科诊所 , 实际上都在充当着全科诊所的角色 , 尤其是在县乡体现的更为明显 , 甚至有些诊所还承担部分公共卫生服务 。 福建东桥经济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黄友学早在2013年便撰文 , 呼吁将个体诊所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健康管理 , 提升慢性病健康管理水平 。
虽然这些机构的执业范围尚未得到政策层面的“突破” , 但从功能上来看 , 恰恰与西方国家全科诊所所承担的功能相一致 。
可以看出 , 我国基于专科的诊所设置定位 , 与其提供全口径、复合型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功能定位存在矛盾 , 而这也不利于诊所在分级诊疗中发挥本可以发挥的作用 。
推动现有专科诊所向全科诊所转型
为增强基层医疗的服务能力 , 目前国家正努力建设全科医生队伍 , 期冀通过专业的人群来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推进分级诊疗 。
2015年9月印发的《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 , 要求通过基层在岗医师转岗培训、全科医生定向培养、提升基层在岗医师学历层次等方式 , 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 。 2018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则鼓励全科医生独立开办个体诊所或合伙诊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