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东亚教育是浪费时间,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二 )

诺奖得主:东亚教育是浪费时间,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此外 , 考试是个用处非常有局限的工具 。 古代的科举对人才的遗漏尽人皆知 , 而现代不管哪种考试 , 能考得出考生的兴趣、志向、想象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吗?即使是已经看起来最客观最可衡量的数学考试 , 也会遗失很多东西 。萨尔曼·可汗举了代数为例子 。 在学习代数时 , 学生们多半只专注于在考试中获得高分 , 考试的内容仅仅是各单元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 。 考生们只记住了一大堆X和y , 只要将X和y代入死记硬背的公式 , 就可以得到它们的值 。 考试中的X和y体现不出代数的力量及其重要性 。 代数的重要性及魅力之处在于 , 所有这些X和y代表的是无穷的现象和观点 。 在计算上市公司的生产成本时使用的等式 , 也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太空的动量;同样的等式不仅可以用来计算拋物线的最佳路径 , 还可以为新产品确定最合适的价格;计算遗传病患病率的方法同样可以在橄榄球赛中用来判断是否应该在第四节发起进攻 。在考试中 , 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将代数视为探索世界时简单方便且用途多样的工具 , 反而被视为亟待跨越的障碍 。所以 , 虽然考试是很重要的 , 但是社会必须能认识到考试的极大局限性 , 并削弱它在选材中的位置 。 美国的教育制度以双保险的方式抑制学生在在考试上过分浪费精力:其一 , SAT的考分只是录取考量的诸因素中的一项 , 过于重视SAT是不明智的;其二 , SAT每年有6次报考机会 。中国的教育制度则以加倍的方式促使学生浪费青春:其一 , 高考分数是录取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其二 , 高考一年一度 。(二)东亚国家对复习的过度重视2009年发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显示:78.3%的中国普通高中学生平时(不包括周末和节假日)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在8小时以上 , 韩国为57.2% , 而日本和美国几乎不存在这样的情况 。 中国学生每日学习的时间最长 。 各国学生所学内容的多少相差不会太大 , 那么如果学习时间过长 , 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复习时间所占比重过大 。 这是扼杀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最大手段 。说起复习的重要性 , 人们经常会引用“学而时习之”, 这个”习“就是复习 。 但是 , 孔子时代与今天社会有个巨大差异 , 是学习的内容 。 孔子时代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礼” , 扮演者唯反复演练才可达到效果 。 但是 , 人类的社会生活演化到近现代 , 学习的主要内容由“礼”转变为认知 。 认知是拓展和变化的 , 其本质是创造或学习新的东西 。 如果教育过度强化复习 , 是产生不出创新人才的 。而且 , 正如保罗·葛兰素所说的 , “即使在最好的高中里学到的知识 , 和大学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 。 ”以文科为例 , 那几本高中需要反复诵读的历史课本上的知识 , 和随便几本大学历史系必读书比起来如何?至于数学呢 , 即使是中学数学都掌握很好了 , 还没有学到17世纪就出现的微积分 。 何况 , 随着知识的爆炸 , 1900年所有的数学知识可以塞进1000本书里 ,到2000年已经需要10万卷书了(德夫林《数学犹聊天》) 。 可见 , 花了人一生中精力最充沛的几年时间反复学习这么有限的知识 , 是多么低效的学习法啊 。诺奖得主:东亚教育是浪费时间,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这几年有个流行的一万小时理论 , 对反复练习好像是个理论上的支持 。 但是 , 这种论述的多在【认知复杂性】较低的活动 , 如象棋、钢琴、篮球、出租车驾驶、拼写 。 但是 , 对于【认知复杂性】较高的活动 , 如创作、管理等作用就很难找到足够的证据 。 其实 , 这一点反而可以用来说明 , 为什么钢琴小提琴这类技艺的训练在西方业已式微 , 而在东亚国家却大为兴盛 。这类19世纪就已经蔚为大成的技艺 , 特点是难度训练阶梯比较固定 , 知识总量也已经限定 , 只需要多加练习即可 , 而且学习的进度 , 又可以通过曲目难度或考级来衡量 。 这正好切合了东亚偏爱的学习法 。 所以东亚国家这些琴童家长 , 多半既没有音乐爱好也不了解古典音乐背景知识 , 却让孩子花了大量时间练习 , 其内在出发点 , 就好像著名笑话中那位因为路灯比较亮 , 就只在路灯下找钥匙的愚人一样 。(三)平均主义和匮乏心态的影响很多对高考的辩解 , 都是说 , 虽然高考不尽如人意 , 但是是最公平的 。 这是儒家传统上“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影响 。 公平并没有错 , 但是如果为了公平 , 就反而一刀切压制了不同类型的人才发展途径 , 那就很可悲了 。 这正如建国后那三十年表面上看起来的经济上的平均和公平 , 其实是建立在压制了无数发展路径和积极性的基础上的 , 实际上付出的机会成本高得不可想象 。 东亚国家的人口基数那么大 , 这种人才浪费的机会成本也是高得很难估量 。举个其他国家的例子 。 欧洲学术界有个比较 , 像英国和德国都算是古典学术的学霸类国家 , 但是英国这方面的人才要出色不少 。 究其原因 , 反而是因为英国的教育制度不够公平 。 英国有一些中学进去后由于传统原因 , 上好大学的可能性非常高 , 这样里面的学生很早就可以不慌不忙地淫浸在庞大的古典学术中 。反过来 , 德国比较公平 , 所有学生上大学都要通过考核 , 这样 , 学生反而要花更多精力在通用的备考科目上面 。 结果英国这种表面的不公平反而有可能造就优质人才 。这就像彼得·泰尔的《从0到1》中举的商业上的例子 , 表面上完全竞争好像比较公平 , 实际上参加这样竞争的企业利润会变得像刀刃一样薄 , 朝不保夕 , 只能顾着眼前利益 , 不可能对未来做长远规划 。而类似谷歌这样的垄断企业 , 因为不用记挂着和其他企业竞争 , 反而可以有更大的自主权关心自己的产品和做各种长远得简直不靠谱的计划 。 所以学生如果长期处在考试的竞争压力下 , 自然也就不可能有长远的自我成长计划 , 而只能把心思集中在将会决定一生道路的一次次考试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