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东亚教育是浪费时间,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2020-10-07 · 深蓝财经4 跟贴诺奖得主:东亚教育是浪费时间,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来源:左思右想诺奖得主:东亚教育是浪费时间,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 ,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UCSB)工程学院材料系教授因研发蓝光LED而获得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村修二 , 2015年1月16日在东京驻日外国采访人员协会的采访人员会上批评了日本的专利制度和整个东亚教育体系 。他抨击了日本的教育制度 , 称大学入学考试制度非常糟糕 , 中国和韩国也都如此 , 所有高中生的教育目标都是考入著名大学 。 他认为亚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费时间 , 年轻人应该学习不同的事情 。关于中村修二取得成就的过程 , 南方周末有一篇报道【2014诺贝尔·科学——无人相信的发明】 。 从这里可以看出 , 中村修二是个非典型的日本科学家:1.出身普通渔民家庭 , 考试能力也平平 , 上了日本三流大学德岛大学;2.他动手能力非常强:上午调仪器 , 下午做实验 。3.自学能力非常强:中村对物理学具有深刻的理解 , 但他完全是靠自学而来的 。 他读的德岛大学甚至没有物理系 。这样的人在日本饱受压制 , 他对于日本教育制度的批评 , 也是言出有因 。一.东亚教育体制的两面性东亚的教育体制是比较特异的 , 经常是得到局外人的赞赏和局内人的诟病 。 日本的教育体制已经相对算这三国里比较宽松的了 , 中国就别提了 , 老师、学生、家长 , 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 至于韩国也是以极端的应试主义和学历主义闻名的 。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高丽大学(Korea University)和延世大学( Yonsei University)总称为“SKY” , 韩国最大规模企业的总裁们 , 70%是这三所大学的毕业生 , 而80%的司法机构、公务员来自这三所大学 。 韩国孩子几乎都要上补习班 , 2009年韩国补习班获利总额约73亿美元 , 这比三星电子的盈利还多 , 教育支出庞大是韩国人不敢生育更多孩子的最大原因 。2012年 , 经合组织进行了“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 , 在数学和阅读项目上 , 韩学生在所有成员国中排名第一 。 但是 , 这项成就是以相当低的效率取得的 , 有评价说:“这些孩子是靠双倍的努力加双倍的花费……才得到这样的成绩 。 ”为何东亚会有这样的教育体系呢?我觉得 , 是因为东亚国家在现代教育体系本来就有的普鲁士的基因 , 再加上了东亚儒家和科举传统(对于中国来说 , 可以说又加上了苏联式教育的实用速成导向和思想灌输功能) 。诺奖得主:东亚教育是浪费时间,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二.现代教育体制的普鲁士基因在19世纪之前 , 教育其实是个类似手工业的学徒制 , 不管是东方的私塾还是西方的家庭教师 。 但是随着科目的增加和对受基本教育的劳动人口的需求 , 出现了所谓的K-12(也就是我们亚洲的普通中小学)教育制度 。 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创立者萨尔曼·可汗在他的《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The One World Schoolhouse)中指出了现代教育制度的普鲁士起源 。现代各国的标准教育模式 , 是我们已经以为天经地义的几个基本要素:早上七八点钟走进教学楼;在长达40~60分钟的课程中全程坐着听课 , 在课堂上 , 教师负责讲 , 学生负责听;穿插在课程之间的有午餐以及体育课的时间;放学后 , 学生回家做作业 。 在标准化课程表的禁锢下 , 原本浩瀚而美不胜收的人类思想领域被人为地切割成了一块块、一块块便于管理的部分 , 并被称为“学科” 。 同样 , 原本行云流水、融会、融会贯通的概念被分成了一个个单独的“课程单元” 。这个模式 , 是在18世纪由普鲁士人最先实施的 。 是他们最先发明了我们如今的课堂教学模式 。 普鲁士人的初衷并不是教育出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 , 而是大量炮制忠诚且易于管理的国民 。 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价值观让他们服从包括父母、老师和教堂在内的权威 , 当然 , 最终要服从国王 。当然 , 普鲁士教育体系在当时的很多方面都具有创新意义 。 这样的教育体系让上万人成了中产阶级 , 为德国成为工业强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原动力 。 基于当时的技术水平 , 要在普鲁士王国实现人人都接受教育的目标 , 最经济的方法或许就是采用普鲁士教育体制 。 然而 , 该体制阻碍了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 对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害无益 。不过 , 在19世纪 , 高水平的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也许不如思想上服从指挥、行动上掌握基本技能那么重要 。 在19世纪上半叶 , 美国基本照搬了普鲁士的教育体系 , 就像在普鲁士一样 , 这一举措能够大力推动中产阶级的构建 , 使他们有能力在蓬勃发展的工业领域谋得一份工作 。 除了美国 , 这个体系在19世纪也被其他欧洲国家仿效 , 并推广到欧美以外其他国家 。但是 , 如今的经济现状已经不再需要顺从且遵守纪律的劳动阶层 , 相反 , 它对劳动者的阅读能力、数学素养和人文底蕴的要求越来越高 。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充满好奇心并能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者 , 需他们有能力提出新颖的想法并付诸实施 。不幸的是 , 普鲁士教育体的目标与这一社会需求恰恰相反 。 如今的教育完全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异常美妙的多样性与细微差别 , 而正是这些多样性性与细微差别 , 让人们在智力、想象力和天赋方面各不相同 。三.现代教育制度在东亚的变形东亚三国在19世纪末为了追赶西方列强而开始引进这种现代教育制度时 , 又不可避免地由于自己的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 , 而对这个制度作出了潜意识的扭曲和偏重 。(一)对大学入学考试和科举制度的混淆:东亚国家对大学入学考试 , 总是会和他们长期的科举传统混在一起 。 古代社会对创造力没有那么大的需求 , 所以科举是个很好的制度 , 以最小的冲突完成了社会管理者的选拔 , 且完成了一个以智力取代门阀的准绳的建立 。 但是 , 如果要和科举类比的话 , 现在的对应物应当是公务员考试或者某些大公司的入职考试 。 因为这些考试和科举一样 , 是需要选拔出已经训练有素的成年人 , 马上就可以从事某些工作 。而大学入学考试 , 目标则是要选出可塑性强而又有志向者进行下一步的教育 , 这样的人要好像从熔炉里取出的液态玻璃 , 可以旋转拉长 , 可塑性极强 。 而科举考试得到的人员 , 则要像上了釉彩的出窑瓷器 , 马上就可以使用 , 但是如果你做什么改动 , 不是破裂就是刮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