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张光直、陈星灿丨中国考古向何处去?( 二 )


张光直在考古现场观察出土陶器
陈星灿
就我个人的理解 , 中国的考古学无论在研究的对象或方法上 , 都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考古学 ,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 , 请您谈谈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
张光直
历史的原因很多 , 我个人觉得下面的两点尤其重要 。 其一 , 是中国传统的金石学的基础 。 金石学历经千年的发展 , 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目中 , 占有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 金石学研究的对象虽然不是科学发掘所得 , 但它的研究有许多合理的成分 。 所以当考古学从西方传入的时候 , 金石学的方法就自然转移到考古学中去 。 还有一点 , 金石学的分类 , 是继承史前陶器的分类 , 换句话说 , 史前陶器的分类也可从金石学的研究得到启发 。 所以 , 中国考古学家在史前陶器的研究上 , 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用金石学的术语和分类进行处理 。 其二 ,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发掘——由国家集中人力采用新输入的现代考古学的方法所进行的发掘 , 是在河南安阳的殷墟 。 这件事情对中国考古学后来的发展 , 有很大影响 。 殷墟是历史时期的遗址 , 在它的研究上一定要使用文献的材料 , 出土甲骨和金文的材料 , 所以把考古学主要放在了历史学的范畴内 。 考古学的目的、方法和所利用的文献 , 使它主要在中国历史学的传统内延续下去 。 这种考古学的成见 , 影响到史前学的研究 。 假设中国集中人力连续数年发掘的第一个遗址 , 不是殷墟而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比如半坡、姜寨或者庙底沟 , 培养出来的一代专家 , 不在历史学而是在史前学的领域内 , 很可能中国考古学会走到另一条路上去 。 中国的考古学会注重生态环境、植物、动物、土壤的研究 , 注重陶片分析、遗址分析和石器分析等等 , 就如西方的那样 。 但是 , 历史是不谈假设的 。
澎湃新闻|张光直、陈星灿丨中国考古向何处去?
本文插图

1928年 , 殷墟开始第一次发掘 , 这是中国学术团体组织的第一次考古发掘 。 考古学家和河南省政府派来保护他们的军队一起共进午餐 。
陈星灿
就我在哈佛听课的经验 , 有些教授对中国的考古材料持怀疑态度 , 但是他们或者不搞中国考古或者根本看不懂中文材料 , 这种对中国考古材料的怀疑态度在国际上是否普遍存在?原因何在?日本的情况怎样?第三世界国家的情况又如何?
张光直
我觉得不是怀疑的态度 , 是不知道的态度 。 因为他们不知道 , 所以不敢信任 。 但是即使是他们看得懂的东西 , 他们往往也不信任 , 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 我有一个很强的感受 , 中国考古学的材料很多 , 应该给外国人作介绍 。 主要是介绍给非专门研究中国的西方一般的学者 , 我们不希望这些人会看中文 , 所以最好我们给他们翻译出来 。 但是现在某些中文期刊的英文介绍 , 英文水平很不够 。 我不是批评翻译的人 , 因为英文的确很难 , 要把英文写得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一样根本不可能 。 我在美国待了四十年 , 我的英文还是中国人的英文 。 翻译很有必要 , 但是如果英文太差 , 翻译反映不了中文原著的精华 , 其效果更差 。 翻译好比一面窗户 , 如果玻璃上涂抹得厉害 , 根本看不见外面的风景 , 那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 我现在说一句也许是很绝的话 , 假如你的英文不好 , 最好不要翻译 , 因为翻译出来没有把握 , 有害无益 。 希望这些做考古和做一般社会科学的人 , 把好的东西给真正懂英文最好是以英文为母语的人翻译 , 自己留着精力做研究 。 我说的是中译英 , 英译中那是另一回事 。 英文懂 , 中文基础又好 , 把英文译成中文就会有很大贡献 。 我鼓励翻译 , 日本学界对国外重要的书一般都有翻译 , 国民对世界的知识比我们要多 。
说到日本 , 日本现在的材料不会被西方人怀疑 。 因为他们现在的翻译做得很好 , 他们的英语并非都很好 , 也有错误;但是 , 他们做事很彻底 , 一般是全翻 , 包括各种地图、剖面和照片等 , 很具科学性 。 第三世界国家的情况差别很大 。 比如印度 , 有的考古学家的工作让人信任 , 有的则不然 。 一般说来 , 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学研究不够标准 , 如果翻译成外文的水平再降一格 , 给人的印象就是你的研究做得很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