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张光直、陈星灿丨中国考古向何处去?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张光直、陈星灿丨中国考古向何处去?
原创 张光直、陈星灿 三联学术通讯
张光直先生是我素所尊敬的世界著名的考古学家 。 他的许多著作 , 构思巧妙 , 见解独特 , 被译成多种文字 , 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993—1994年度 , 笔者在哈佛大学进修期间 , 有幸聆听张先生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的《中国考古学》课程 , 参加由他主持的每周五举行的“东亚考古讲座” , 更有机会经常到他在碧波地博物馆五楼的办公室请教问题 , 在博物馆对面的自助餐厅和很多年轻朋友围坐在他的周围 , 边吃边聊 , 享受午餐的快乐 。 张先生渊博的学识 , 宽厚的长者风范 , 诙谐幽默的天性 , 谆谆善诱的谈吐 , 使他充满了难以抗拒的具有浓重人文色彩的个人魅力 。 ……学期结束以后 , 我有暇整理自己的思想 , 并就一些个人关心的问题 , 集中提出来请教张先生 。 虽然讨教的时间断断续续 , 所问的问题芜杂而没有系统 , 但是事后发现 , 我们始终都在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 , 那便是:中国考古向何处去?经张先生同意 , 我把讨教的问题以访谈录的形式整理成文 , 公开发表 , 供关心中国考古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朋友学习参考 。
——陈星灿
* 原刊于《华夏考古》1996年第1期 , 后收入张光直《考古人类学随笔》(三联书店 , 1999年) 。 本次刊布 , 节选出了访谈中一些较为重点的问题 。
本文插图
张光直(1931~2001) , 祖籍台湾 , 自称“番薯人” 。 五十年代在台湾大学读人类学 , 师从李济先生 。 后负笈美国 , 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院毕业 。 曾任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 美国科学院及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 。 著有《中国青铜时代》《商文明》《美术、神话与祭祀》《古代中国考古学》《考古人类学随笔》等 。
陈星灿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 。 著有《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合著)、《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考古随笔》《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合著)等 。
中国考古向何处去?
丨张光直、陈星灿
陈星灿
张先生 , 中国考古学如果从1921年安特生发掘仰韶村算起 , 迄今已经跨过了三代人的历程 , 其间有许多曲折 , 也获得了很多成就 。 您能否从正反两方面给中国考古学做一个简要的评价?
张光直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 。 简要地说 , 我想大家都知道 , 中国考古学在过去七十多年所发掘出来的新资料 , 把中国的史前史和古代史带到了一个完全新的境界 , 这是在考古学的初创时期没有预料到的 。 人们以前认为 , 中国的文献浩如烟海 , 正史、野史和各种传说异常丰富 , 考古学的资料不过只是证实历史 , 或者对之做小规模的修改 。 但是从70年代以来 , 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考古新发现 , 使我们第一次了解到中国的史前史远在文字记录的范围以外 。 所以 , 假如没有考古学 , 就根本没有中国的史前史 , 中国的上古史也不完全 。 另一方面 , 考古学除了建立起中国的史前史和上古史的新的框架以外 , 也找到了许多文献材料 。 这些材料主要是汉代和汉代以后的 , 战国时期的也续有发现 。 它们不仅证实了许多传世的文献 , 而且新增了不少以前所不知的材料 。 这些都是很令人兴奋的发展 。 反面的东西很难说 , 我们只能批评中国考古学做的方法不够完善 , 或者有什么缺点 , 但是我们不能说考古学在中国历史或上古史的研究上有反面的影响 , 所以我只能说正面的影响 。
本文插图
推荐阅读
- 蠢萌新闻|张艺兴解锁新身份,开启练习生计划,要做“李秀满”不是一个笑话
- 合肥新闻频道|世界精神卫生日:你了解自己的情绪吗?
- 搜狐新闻|用料厚道可伸缩,双模用水可选,云米抽拉水龙头体验
- 海报新闻客户端|国庆节潍坊市中医院手术室里的绿衣战士
- 陕视新闻|圆满完成!陕西力量助推天问一号精准奔向火星
- 澎湃新闻|成年人的崩溃,是你的情绪习惯不对
- 澎湃新闻|新晋诺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与我们期许的“伟大”颇有距离
- 青海新闻网|青海“大地之眼”登上央视!
- 哈尔滨新闻网|300架无人机准时升空,现场燃爆|哈尔滨第十届街头音乐节正式拉开帷幕
- 青岛新闻网|汽车“飞”过绿化带闯入对面车道 青岛环湾路两车相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