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先锋文学袭来的前夜,苏童和余华找到了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 | 40年·星辰回响( 二 )
我不期望在小说中再现陈家花园的生活 , 只是被想象中的某些声音所打动 , 颂莲们在雪地里蹑足走动 , 在黑屋里掩面呜咽 。 不能大步走路是一种痛苦 , 不能放声悲哭是更大的痛苦 , 颂莲们惧怕井台 , 惧怕死亡 , 但这恰恰是我们的广泛而深切的痛苦 。
痛苦中的四个女人 , 在痛苦中一齐拴在一个男人的脖子上 , 像四棵枯萎的紫藤在稀薄的空气中互相绞杀 , 为了争夺她们的泥土和空气 。
痛苦常常酿成悲剧 , 就象颂莲的悲剧一样 。
事实上一篇小说不可能讲好两个故事 , 但一篇小说往往被读解成好几种故事 。
本文插图
譬如《妻妾成群》 , 许多读者把它读成一个“旧时代女性故事”或者“一夫多妻的故事” , 但假如仅仅是这样 , 我绝不会对这篇小说感到满意的 。
是不是把它理解成一个关于“痛苦和恐惧”的故事呢?
假如可以作出这样的理解 , 那我对这篇小说就满意多了 。
余华
就像生命的开始……
——我为何喜欢《十八岁出门远行》
刊于1996年1月18日文学报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这是一部只有五千字的短篇小说 , 发表在《北京文学》1987年第一期上 , 距离今天已经有整整九年了 , 可是我仍然记得小说开始时的那一段:“柏油马路起伏不止 , 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 。 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 , 我像一条船……”
在后来的这些年里 , 每当有人问我最喜欢自己的哪几篇作品时 , 我都是脱口而出:《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我首先提到的一定是《十八岁出门远行》 。
本文插图
【文学报|先锋文学袭来的前夜,苏童和余华找到了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 | 40年·星辰回响】■作家出版社1989年
从我个人来说 , 《十八岁出门远行》的重要性就像生命的开始一样 。 在这部作品写作的过程里 , 我体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 就像我后来在《虚伪的作品》里所写到的:“那时候我感到这篇小说十分真实 , 同时我也意识到其形式的虚伪 。 所谓的虚伪 , 是针对人们被日常生活围困的经验而言 。 这种经验使人们沦陷在缺乏想象的环境里 , 使人们对事物的判断总是实事求是地进行着 。 当有一天某个人说他在夜间看到书桌在屋内走动时 , 这样的说法便使人感到不可思议和难以置信……”
在《虚伪的作品》里 , 我还这样写道:“生活事实上是真假杂乱和鱼目混珠……只有人的精神才是真实的……”
当然 , 这都是两年以后回顾自己的写作时所说的话 。 在当时 , 也就是1986年 , 我在浙江海盐那间临河的寓所里写作这篇小说时 , 可以说我什么都没有想 , 我只是想写出一个短篇小说来 , 因为第二天我就要动身去北京 , 参加1986年的《北京文学》笔会 。 我记得那是在下午 , 河面上轮船的汽笛声 , 还有前面街道上汽车的马达声充斥了我的房间 , 我在一片喧闹之中写着小说 , 到了天黑的时候 , 我吃惊地发现自己写出了一篇全新的小说 , 它与我以前的作品完全不一样 。
本文插图
■余华 , 1993年 , 肖全 / 摄
我已经记不清当时是否有过不安 , 毕竟我写出了一篇连自己都说不清楚的小说来 , 严格说我对这篇小说能否发表没有把握 , 它和当时的文学时尚毫无关系 。 但是我确实高兴了 , 我的高兴并不是因为意识到这部作品有多少了不起 。 我高兴是因为这篇小说写得十分顺手 , 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 在此之前我的写作总是很艰难 , 另一方面我确实发现自己作品中语言的魅力 , 我突然感到自己的语言有了飞跃般的进步 , 还有叙述上的得心应手 , 整部作品显得生机勃勃 。
推荐阅读
- 时尚潮流先锋|任何单品加上它,立刻时髦100倍!
- 文学报|走近新科诺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她逃离一切,只希望用诗歌重构整个世界
- 浙大学报英文版|浙江大学陈弈宁等 | 基于GPSR和Q网络的流量感知无人机ad-hoc网络路由协议
- 文学报|文学是一束光,在何顿和竹林的生命里反复激荡 | 40年·星辰回响
- 海淘先锋|全美国际化妆品:香水入门款 平价香水中的战斗机
- 文学报|叶辛与叶永烈的文学初篇,在翻页中由过往走向未来 | 40年·星辰回响
- 山东财经大学报|翻开书 | 胸中自有丘壑
- 文学报|从见证“先锋”到萌发自己的声音,邱华栋和东西寻找新的叙述空间 | 40年·星辰回响
- 西红柿|嘉人关注|巴黎世家,走上巴黎街道的可持续性先锋
- 文学报|从命运的契机到义无反顾的写作,刘醒龙与邓一光叩开文学的大门 | 40年·星辰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