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魏武挥鞭(11)海纳百川》

汉代实行举孝廉制度 , 其定义相当于群众推荐领导批准 。 举孝廉制度由举孝和察廉两个科目组合而成 , 举孝 , 系指推荐大孝之人 , 察廉 , 系指保举清廉之吏 。 举孝廉制度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 , 其宗旨是从儒生和小吏中发掘大孝大廉之人并使之进入官宦阶层 。 从举孝廉制度运行情形来看 , 孝与不孝 , 廉与不廉 , 通常由官府来评定和裁判 , 坊间的参与度几近于零 。 传统社会有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说法 , 假如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命题成立 , 那么贪官难断家务事的命题同样成立 。 清官 , 首先是品性清廉 , 其次是“明镜高悬”或至少不昏聩 。 按照传统价值观 , 贪官的素质及能力总体上不如清官 , 因此无论清官贪官都难断家务事 。 既然官府“不断”或“难断”家务事 , 谁大孝谁大不孝 , 官府当然“不断”或“难断” , 在清官或贪官难断家务事基础上由官府来负责发掘大孝之人 , 这个做法的浆糊桶特性是不难被想象出来的 。 另外 , 由于东汉的行政监督机制处于薄弱状态 , 察廉的程序正义始终缺位 。 总而言之 , 举孝廉事务基本上由官府一手包办 。曹操和袁绍都出身于举孝廉 , 曹操和袁绍的家族都是奴仆成群的富豪之家 , 除非家族内发生丧事 , 曹操和袁绍一般不需要身体力行地去“尽孝” , 因奴仆成群的功能之一是代替当事人履行尽孝事宜 , 比如端茶送水 , 寻医问药 , 购置寿衣寿棺等 。 相反地 , 贫困家族的尽孝事宜必然由当事人亲自摆弄 , 而且贫困家族的尽孝成绩单永远无法与豪富家族比拼 , 因为离开了物质的支撑尽孝是无法进行的 , 而且尽孝之人不能光用话甜和长辈 , 这些都是社会的共识 。 如果举孝廉以尽孝人对被尽孝人的覆盖性来进行考核 , 那么寒门将无孝廉之徒 。即便举孝廉具有程序上的合理性 , 也无法证明经由举孝廉获得官位的人一定具有才干 。 一个经由举孝廉获得官位的人说不定是一个无能的老好人 , 甚至是一个大草包 。 德与才的存在 , 不是一组互逆命题 , 曹操认识到这一现状 , 因此曹操坚守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 。 曹操终其一生从未提出过德才兼备的主张 。 张绣一度背叛曹操 , 曹操重用之;一些官员里通袁绍 , 曹操下令焚毁证据 , 不予追究 。 用现代刑法标准来衡量 , 里通袁绍 , 等于犯下间谍罪 。 间谍罪 , 无论哪个版本的刑法均将其设为重罪 。许攸叛逃曹营的主要原因 , 是审配以反贪为由整肃许攸 , 审配此举迫使许攸一不做二不休反叛袁绍 。 许攸一案 , 不乏审配公报私仇的影子 , 但是袁绍集团对贪官设定的政治条文和法律条款肯定乏善可陈 。 比较聪明的办法是对许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官员有限的贪赃枉法 , 可以解读为一定条件下某种必须支付的政治成本 。 中国历来就有水至清则无鱼的传统 , 审配大动干戈 , 不讲政治 , 最终危及到整个袁绍集团的安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