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发动机:国际政治关系的另一种隐喻( 四 )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 , 中国迫切希望补齐民航工业链条 , 中国商飞的两种机型ARJ21和C919代表了中国民航工业的崛起之梦 , 前者目前已经交付33架 , 正处于批量交付的爬坡阶段 。 但在至关重要的航空发动机上 , 虽然中国已经能够成熟生产小涵道比军用发动机 , 如太行发动机 , 但商用民航发动机的研制却还在路上 。 民航领域的飞机多使用耗油低、噪音小的大涵道比的发动机 , 且更讲求利润空间 , 与军用发动机在演化路径、性能特点上截然不同 。
为了摘下这颗“皇冠上的明珠” , 中国已立项研发商用航空发动机 , 并于2016年成立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 整合国内航空发动机设计、研制、生产实力 。 目前准备用于国产C919客机的第三代民用涡扇发动机产品CJ-1000A已经生产出样机 , 该款发动机对标CFM Leap系列 , 以提供备份 , 目前还没有开展试飞取证工作 , 即便最为乐观的预计 , 也要到2025年能够实现商用 。 更大推力的CJ-2000也在研制的关键期 。 对于缺乏技术和人才积累的中国民用航发来说 , 要走完从研发到生产再到盈利的完整商业路径 , 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
表 主要发动机型号及应用机型
民航发动机:国际政治关系的另一种隐喻
点击见大图
在上述五国之外 , 其他国家均不具备系统的民航发动机研制能力 。 德国以MTU为代表 , 但主要与其他欧美制造商联合设计、制造 , 不具备独立系统研发实力 。 日本主要以三大重工业企业为主 , 即川崎重工、三菱重工和石川岛播磨重工 , 但三家公司也都以参与欧美制造商项目为主 , 例如参与普惠PW4000涡扇发动机的开发 , 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上的系统的独立自主研发能力较弱 。
欲戴王冠 , 必承其重 。 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发展对一国的科技实力、军事实力、产业配套实力和政治实力都有极高的要求 , 只有同时具备上述条件的国家才能摘取皇冠上的这颗明珠 。 同时 , 航空发动机这类战略性产业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国际政治格局的重要体现 。 不仅如此 , 这一战略性产业的竞争与联盟也是国际政治关系隐喻 , 大国之间将航发技术作为博弈筹码 , 利用“产业牌”和“技术牌”达到政治和战略目的 , 可谓屡见不鲜 。 今年2月 , 美国就利用自身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垄断优势 , 一度放风威胁“断供”中国商飞 , 阻止中国国产客机C919的发展 , 尽管没有成为现实 , 但这不啻给中国敲响另外一个警钟;而美国下决心阻遏中国公司收购马达西奇则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产业围堵” 。 对于中国而言 , 要想摆脱美国的产业和技术“绞杀” , 就必须增强航空发动机的研制能力 , 尽快开发出具有“备份”能力的国产商用发动机 , 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 而中国航发正在自主研制的CJ系列发动机产品能否成功投入运营并经受住市场的检验 , 以助力中国突破这个最重要的工业短板 , 唯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