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面向未来的教师”究竟什么样 专访华师大丁钢

:原题为_上观|“面向未来的教师”究竟什么样 专访华师大丁钢。
昨天 , 我国迎来了第36个教师节 , 大众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到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上 。
长期以来 , 伴随着对教育的重视 , 教师的一言一行总是备受瞩目 。 在今天 ,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教师这个职业?“面向未来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和素养?我国的教师培养和教师职业发展体系 , 有哪些值得总结传播的经验 , 又有哪些方面需要与时俱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教授、院长丁钢分享了他的观察与见解 。
教师做的是培养人的工作 , 传授知识同时要关心学生心灵

解放周末:有人说 , 身为教师就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 也有人说 , 教师也是普通人 , 不应当对其过分苛责 。 您怎么理解?我们应当如何定位教师的社会角色?
丁钢:教育是立国之本 。 老百姓重视教育 , 对于从事教育行业的教师 , 自然而然地也提出了高要求 。 这就是为什么每次教师队伍当中一有“风吹草动” , 很快就会成为社会舆论热点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老百姓非常关心教师的社会角色 , 并期望教师的言行举止能够符合这种定位 。
那么 , 教师队伍自身如何定位教师的社会角色呢?我曾带团队做过一个调查 , 对已经毕业的师范生、中小学校长群体做了调查 。 有意思的是 , 调查发现 , 他们对于“专业人士”和“灵魂工程师”的认同是最高的 。
教师之所以是专业人士 , 是因为他们与医生、律师、会计师一样 , 经过了专业训练 , 获得了专门资质 。 但社会上似乎有一部分人并不这么认为 。 我们会时不时地听到这样的声音:“教书有什么难的 , 谁不会呢?”这是对教师专业性的质疑 。 还有声音认为 , 只要学历高、掌握的知识多 , 就能当老师 。 这是另一种误读 。 事实上 , 教学工作并非人人能够胜任 , 教师不仅仅需要强大的知识背景和学术能力 , 同样要有因材施教的能力 。 很多心理学实验都已经证明 , 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 , 不同的人是存在差异的 。 因此 , 怎么为不同差异的学习个体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 使其共享及理解知识 , 是需要经过专业训练的 。
至于“灵魂工程师” , 是教师对自己专业的精神价值的认可 。 教师做的是培养人的工作 , 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 还要关心学生的心灵和情感 , 积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
调查中我们也发现 , 一部分教师对于自身的社会定位还存在困惑 , 这多多少少与社会上的质疑有关 。 我想 , 要让更多教师发挥所长 , 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 社会各界也应当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认知教师这份职业 。
解放周末: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 使得人们获取知识、获得教育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 。 有人也因此提出疑问:我们还需要学校、需要教师吗?您怎么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 , 是不可替代的吗?
丁钢:这种声音一点不新鲜 。 早在电视横空出世的时候 , 就有人问 , 我们还需要学校和教师吗?计算机出现之后 , 又有人喊了一拨 。 到了2012年 , 慕课(MOOCs) , 也就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 成为年度全球教育界最热门话题 , 又有很多人认为“教育革命”来了 。 这几年人工智能快速发展 , 果不其然 , “学校和教师要失业”的声音又出现了 。 真是这样吗?
我觉得这是很奇怪的想法 。 就像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在《想象力:大学存在的理由》一文中所说:“大学存在的理由在于 , 它联合青年人和老年人共同对学问进行富有想象的研究 , 以保持知识和火热的生活之间的联系 。 大学传授知识 , 但它是富有想象力地传授知识 。 ”其实 , 在任何阶段 , 学生都不仅仅是单方面获取知识 , 教学双方互动所达成的思维方式的学习 , 才能激发想象力和智慧 。 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学习过程 , 往往伴随着身心的发展 , 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