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我爱我家》!英达回人艺导话剧与故去父母“相聚”|加戏( 五 )

与私人餐桌相对的另一侧 , 有张棕红色的美式单人沙发 , 实质被英达誉为《阳光下的葡萄干》整部作品的支点 。 英达揭秘 , 这个沙发代表着在剧中一直没有出场、已经去世的“老扬格” , 家中的这笔保险金便是因为他的死而得来的 。 “细心的观众能够发现 , 戏中老太太说的很多的话 , 都是冲着这张沙发 , 发展到最后 , 这张单人沙发早已成为‘老扬格’的象征 。 ”当全家最终搬出这个家的时候 , 英达还安排了老太太走出房间时 , 突然转身向这张单人沙发告别 , 点燃了全场最大的泪点 。

英达觉得 , “可惜观众不可能反复看 , 其实我们是在这个戏当中植入和赋予了比以往情景喜剧更多的细节和内容 , 甚至有些是有象征意味的 , 希望有心人能够看出来 , 并且鼓励像美国百老汇那样勇于对这些发现予以评论 。 ”


这不是《我爱我家》!英达回人艺导话剧与故去父母“相聚”|加戏

资讯频道http://zixun.iweiba.cn/list-1.html

《阳光下的葡萄干》剧照 。 新京报采访人员郭延冰 摄

9.京味

这不是《我爱我家》!英达回人艺导话剧与故去父母“相聚”|加戏。

虽然《阳光下的葡萄干》是一部世界经典 , 讲述着美国非裔贫民的故事 , 但观众观戏的过程中不但听不到常被人诟病的“翻译腔” , 中间还会时常听到“土味十足”的京味儿台词 。 英达坦言这些都源于早年其父亲的影响 。 “一个人在艺术的见解 , 并不一定非要跟自己的父辈一致 , 有可能有突破 , 但在这个问题上 , 父亲对我的教育特别正确 。 ”

英达回忆父亲英若诚生前曾跟他讨论过 , “中国人演外国戏怎么演?” 英若诚先生认为粘上一个高鼻子、戴上金色假发 , 说洋腔洋调的翻译腔加上耸肩摊手的动作 , 这些做法都不对:“外国戏也是戏 , 包括里边的戏剧结构、人物情感、台词里的金句都需要深入挖掘 。 每一个戏剧工作者 , 尤其是导演 , 真正的本事应该让观众忘记台上这些外国人 , 即便没忘 , 也得让观众觉得怎么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一样 , 语言在其中便极为重要 。 这也是我父亲生前一直在做的事情 , 比如他翻译的《推销员之死》 , 为了塑造纽约布鲁克林区里边的人物 , 他当时也用了很多北京土话 。 一开始观众觉得怎么用了这么土的北京话 , 但北京土话不也是中国话吗?慢慢也都接受了 。 ”


这不是《我爱我家》!英达回人艺导话剧与故去父母“相聚”|加戏

资讯频道http://zixun.iweiba.cn/list-1.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