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改革先锋】张志军:在模式和技术创新中走出小麦产业升华之路( 二 )


面对这种现状 , 张志军要做的就是打破传统 , 创造一种新的产业模式 , 最大限度缩短种植与消费两个环节之间的距离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时至今日 , 一条以种子研发、优质麦订单种植为源头 , 以小麦初加工、深加工、食品加工为主体 , 以餐饮、商超为终端 , 以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绿色生态养殖为两翼的完整的农牧结合绿色循环全产业链最终呈现在了张志军的面前 。 依托这一产业链 , 张志军成功实现了“农户——企业——消费者”的粮食产业的最短流程 , 将种植与消费零距离地连接在了一起 。
“从土地中来到土地中去 ,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 , 这是张志军对这一产业链的通俗描述 。

小麦进入这一产业链 , 先以占比20%—30%的麦料精华部分 , 加工成功能各异的优质面粉 , 无需任何添加剂 , 面粉就足够白、足够香;优质面粉再通过食品加工 , 生产面条、速冻食品、烘焙食品 , 进入餐饮、商超等消费终端;剩余的近80%的麦料进入深加工环节 , 生产小麦蛋白粉、医用酒精、食用酒精、消毒酒精;深加工产生的废料则转变为液态蛋白资料 , 通过管道输送到养殖基地 , 生产有机猪肉;养殖产生的粪污进入沼气池 , 生产生物天然气 , 转化为热能、电能 , 供应加工环节;而沼渣和沼液则加工成有机肥进行还田处理 。 此外 , 从餐饮、商超等消费终端环节中获取的高附加值 , 通过种植环节的“五统一”管理服务和“三免一加”优惠措施 , 快速回补到农民手中 , 提高农民种粮收入 。
“创”出农民增收新方式
“赚钱凭良心” , 是张志军自我定位的企业经营理念 , 乍一看来似乎很土 , 却饱含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为耕者牟利 , 为食者造福 , 这份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使张志军始终将食品安全和农民增收放置在内心的首要位置 。

他总结说:“农民增收的关键在于‘换方式’ , 变分散种植为适度规模种植 , 变传统耕作为现代化机械耕作 , 变农民单独面对市场为‘小麦种植综合体’合力面对市场 。 这样才能从产量、质量、竞争力等方面形成合力 , 共同促进农民增收 。 ”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 张志军紧紧围绕三个方面大力创新 。
在种植方式方面 , 张志军将良种研发、基地建设、“五统一”管理、“三免一加”政策、高标准仓储、现代化机械推广应用、有机肥还田等等众多措施全部指向了促农增收 。 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建设和“五统一”管理 , 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通过耕地质量改造 , 发展绿色有机农业;通过良种研发繁育以及订单种植、成立农业合作社 , 推动优质小麦产业化;通过推广应用智能机械和现代农业技术 , 提升生产效率 , 降低劳动力成本 , 促进农民转型就业 。

在技术研发方面 , 张志军逐步创建了农业农村部小麦加工重点实验室、国家小麦加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小麦加工专业分中心等科研平台 , 引进了国家粮储局科学研究院谭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张晖教授团队两支世界领先的小麦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利用研发团队 , 致力于提升小麦及其衍生产品的附加值 。 十多年来 , 在众多科研成果的支撑下 , 中裕实现了五次“变废为宝” , 即利用面粉生产余料生产小麦蛋白粉、利用小麦蛋白粉生产余料加工酒精、利用酒糟生产液态饲料发展自动化养殖、利用养殖粪污生产沼气启动新能源产业、利用小麦麸皮提取高品质膳食纤维发展功能化食品 。 这五次“变废为宝” , 不但直接延伸和完善了中裕的小麦产业链 , 更使中裕能在市场中获取足够高的产品附加值 , 从而为回补农业、农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 ,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 张志军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战略合作 , 开展数字农业建设试点 , 同时与浪潮集团合作建立大数据信息管理系统 , 最大限度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 据了解 , 在中裕的优质麦订单基地中 , 一个人管理数十亩、上百亩麦田是寻常事 , 而在中裕直营的麦种繁育基地和生态养殖产业园中 , 更是实现了“小麦 , 一人管千亩;生猪 , 三人养万头”的奇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