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的黑人”:普希金的非洲血统黑人( 三 )
创作中的普希金 。他是如此依赖外语 , 这让他接下来的所作所为更加惊人:他替自己的祖国打造出一种新的文学语言 , 糅合了当时俄国人使用的两套几乎互不相容的语言体系——俄罗斯方言和教会斯拉夫语 。 虽然方言是老百姓的日常用语 , 却被认为粗鄙低俗 , 不适合用来写作 。 这么一来 , 文人墨客只剩下教会斯拉夫语这一选项 , 也就是俄罗斯东正教会的仪式语言 。 由于它记载了经文 , 自然不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它的语法和词汇在撰写经文之时就固定了下来 。 这也是它显得格外沉重的原因——它被大量的古语和晦涩的表达方式所拖累 。 尽管如此 , 十七世纪的俄罗斯诗人和作家依然舍不得放弃它 。 普希金的最大创新在于 , 他把灵巧、现代的“普通话”与纯正、庄重的宗教语融为一体 。 这种包罗万象又和谐悦耳的崭新风格被俄语作家一直沿用至今 。仅凭此举 , 普希金就可以在俄国文学史上享有重要地位 。 但也正是因为他的创新 , 使他难以在不讲俄语的地方受到尊重 。 说实话 , 他的诗歌根本没法译成其他语言——即使那门语言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体系可用 , 比方说汉语中的文言和白话 。最大的障碍在于普希金细腻的乐感 。 他似乎每次都能找到恰如其分的词:不仅是语义上的 , 还有语音上的 。 当然 , 如何用外语复制一首诗歌原本的音乐效果 , 是考验所有译者的难题 。 由于俄语的特殊性质 , 想要重新“奏出”一段普希金 , 更是难上加难 。 相比拥有二十一个字母的意大利语 , 俄语多了十二个字母 。 这让它在排列组合上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 所以 , 至少在理论上 , 俄语单词应该比意大利语的要短 。 事实恰好相反 。 这意味着俄语里有更多——以及更复杂——的音需要应对 。 倘若用“弦乐四重奏”来形容意大利语的乐感 , 在一名大师手里 , 俄语则可以像交响乐那般壮丽恢宏 , 而普希金毫无疑问是俄国文坛首屈一指的作曲大师 。
海边的普希金 。如果翻译所造成的遗失已经无法弥补 , 那么翻译后保留下来的 , 同样对普希金不利 。 与绝大多数诗人不同 , 他往往刻意避开暗喻和明喻 。 写诗如此 , 写其他类型的作品也一样 。 他喜欢朴素的言语、直截了当的表达 , 而不是当时流行的浮华词藻以及矫揉造作的句子 。不妨看看与普希金差不多年龄、同样一手写诗一手写小说的雨果 。 但两人之间的共同点似乎就到此为止 。 不像普希金 , 雨果喜欢繁复的句法 。 读他的作品犹如看阅兵 , 可以见到一排又一排的形容词、一组又一组的比喻 , 神飞气扬地从左页行进到右页 。 这也是为什么 , 无论译成哪种语言 , 雨果总能给读者留下思想深刻、想象力丰富的印象 。 普希金就没这么好命了 。 经过翻译之后 , 他的文字一律变得平淡乏味(这其实正是福楼拜对普希金法语译文的评价) 。 一切都得怪他明喻用得太少 , 而这恰是诗歌在异国气候中也绝对能蓬勃生长的部分 。摘编自《永恒的时间:一部与时间作对的西方诗歌史》一书 。 整合有删节 , 标题为摘编者所取 , 非原文所有 。 原文作者:李炜;摘编:秦无宪;编辑:王青;导语部分校对:卢茜 。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
推荐阅读
- 超震惊!一些非洲国家现在仍实行奴隶制,仍有黑奴!
- 王毅:疫苗投入使用后 愿率先惠及非洲国家
- 23岁非洲姑娘爱上50岁大叔,来到中国为其生子
- 23 岁非洲姑娘爱上 50 岁大叔,来到中国为其生子
- 目前非洲的一些地区竟然还没废除奴隶制,还有黑奴!
- 非洲市场帮中企对冲西方封锁 增长潜力巨大
- 人人都唱衰的非洲国,偏偏世界最美(图文)
- 中国速食走俏:方便面成非洲硬通货 螺蛳粉出口
- 清华才女执意远嫁非洲,24年后她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