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那年端午,沈从文叩开巴金的家,半个世纪的“老友记”终于再接续 | 此刻夜读( 四 )


文学报|那年端午,沈从文叩开巴金的家,半个世纪的“老友记”终于再接续 | 此刻夜读
本文插图

文学报|那年端午,沈从文叩开巴金的家,半个世纪的“老友记”终于再接续 | 此刻夜读
本文插图

屠格涅夫《父与子》《猎人日记》封面书影
花絮飘过 , 第二年沈从文便寄出了给巴金的结婚请柬 , 不巧 , 巴金在南方旅行 , 未能出席婚礼 , 但给他们发去了贺电 , 祝他们“幸福无量” 。 多少年了 , 巴金一直珍藏着沈从文那张印着红字、朴素的结婚请柬 , 我想他珍藏的更是对这一家人亲切的记忆 。 从南方回来不久 , 巴金便提了个藤包 , 里面装了一件西装、两三本书和一些小东西 , 来到达子营沈家 。
沈家的院子是长方形的 , 面积不大 , 院中有一棵大槐树一棵大枣树 , 旁边还有一小院儿 , 可晾衣裳 。 书房同客厅相接 , 陈设很简单 , 仅有书架、两个小靠椅、一写字台 , 还有一张客床 。 古人形容两个人关系的亲密愿意用“抵足而眠”这个词 , 巴金与沈从文虽不曾如此 , 但仅凭巴金大模大样地住进沈从文的书房 , 写文章、看书、会客 , 无拘无束成为沈家的“食客” , 而且一住就是两三个月 , 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已有手足之情 。 当年11月13日沈从文给大哥的信上就写道:“朋友巴金 , 住到这里便有了一个多月 , 还不放他走的 。 他人也很好 , 性格极可爱 。 ”
这期间 , 有两件事情让巴金印象深刻:一件是丁玲被绑架 , 沈从文忧心如焚 , 经常通宵达旦赶写正在连载的《记丁玲》 , 巴金深为这种不避危难为朋友奔走的精神感动 。 另外一件 , 沈从文虽然忙着编刊物、编教材和写作 , 但是 , “我为《文艺》写过一篇散文 , 发刊后我拿回原稿……我的钢笔字很差 , 墨水浅淡 , 只能说是勉强可读 , 从文却用毛笔填写得清清楚楚” 。 那一笔一画中都浸透着沈从文对朋友的情谊 , 他就是这样默默地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友情 。
文学报|那年端午,沈从文叩开巴金的家,半个世纪的“老友记”终于再接续 | 此刻夜读
本文插图

这几年到北京 , 我几次想去达子营找寻前辈的踪迹 , 但北京的朋友告诉我沈宅早已不存 。 漫步高楼大厦林立的街头 , 徘徊在光怪陆离的夜灯中 , 我常常心里空荡荡的 , 一个城市可能提供给我们无数的物质需求 , 但我们内心的情感却总在虚浮中 , 现代人在电话中、网络上、现实里 , 每天不知道要接触多少人 , 可是一生能否拥有这样一段彼此可以珍重的友情?中国人看重朋友 , 为朋友和友情造出无数说法:挚友、素友、诤友、益友、畏友、莫逆交、刎颈交、患难之交、金石之交……我也听到过很多关于友情的动人故事 , 有高山流水遇知音 , 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 , 还有老杜忆李白、梦李白、怀李白的惺惺相惜 , 不过 , 要讲述现代中国的友情故事 , 沈从文与巴金一定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
多少年后 , 面对着两个人的书信 , 看他们从壮年时龙飞凤舞到老年时颤颤巍巍的字迹 , 想着他们半个世纪交往的点点滴滴 , 这友情如同圣洁的水在淘洗我的灵魂 , 这是一段关于友情的传奇 , 又有着很多不可解的谜 。 无论出身、经历 , 还是对艺术的见解 , 两个人都大不相同 。 在文坛 , 两个人也有不同的圈子 , 巴金崇敬鲁迅 , 而沈从文与鲁迅之间误解不浅;沈从文交往的胡适、徐志摩这个教授圈子巴金也是敬而远之 , 巴金还写小说讽刺过周作人 , 引得沈从文写长文与他争论 。 两人在一起的时候也常常吵架 , 不 , 巴金说是“辩论” , 因为吵归吵 , 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友谊 。 现在有一个词叫“死党” , 证明两个人的关系是多么铁 , 可是这个“党”字是不是一定要观点一致 , 是不是大家只有相互捧场 , 否则就可能反目成仇?的确有很多这样的“友谊” , 飞黄腾达时狐朋狗友鞍前马后 , 一旦失意都无影无踪 , 有的还立即转换身份落井下石 。 然而 , “友情”在巴金和沈从文之间 , 不是一个世俗的字眼 , 它与地位、金钱、处境无关 , 遇有困难共携手 , 春风得意时不相忘;友情也没有把他们变成一党 , 没有消融彼此的个性、观点 , 同时 , 他们又有彼此的相知、理解和欣赏 。 赤诚相见 , 不带机心 , 这种交情 , 既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 又有它的壮怀激烈 , 还有着不可践踏的道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