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赵松:语言是小说的骨肉血脉气息和灵魂 | 访谈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赵松:语言是小说的骨肉血脉气息和灵魂 | 访谈
问卷调查
本文插图
《隐》是作家赵松时隔三年推出的新作 , 在这本书中 , 他尝试回到渊海般的中国古典叙事传统中 , 以现代小说的手法来写历史事件 。 “对于《隐》来说 , 《左传》既是源头 , 又是最根本的障碍 , 它必须穿过《左传》留下的诸多空隙 , 去触及某些只有通过感应与想象才能触及的东西——春秋时期的人是如何活着、如何想象和行动的 。 ”
八个故事 , 是赵松在《左传》的文本空隙中 , 找到的那些“确定之壳以外的难以言说的部分” , 他尝试以一种独特的语言 , 去追溯春秋时期那些当事者的思维方式 , 以此丰富故事的真实感 , 但对他来说 , 他要的不是“故事新编” , 而是“赋予取自《左传》的那些人物以新的生命状态和更多的想象余地” 。
从2007年的《空隙》到现在 , 赵松一共推出四本小说集 , 写作速度算不上快 , 他一直处于对小说语言的探索中 , 认为每本小说都应拥有属于它的语言状态 , 他警惕流行的模式化写作和陈词滥调 , 对此赵松说:“对于我来说 , 小说的语言就是小说的一切 , 而不只是小说得以实现的手段 。 就像一个活着的人一样 , 语言就是小说的骨肉血脉气息和灵魂 。 ”
访 谈
本文插图
01
从《左传》到《隐》 ,
要有类似于“移貌取神”的变化
采访人员: 《隐》以现代性的手法来叙述《左传》里的故事 , 而这些故事原本是补《春秋》里的“微言” , 写这本书的契机是什么?
赵松:要说这本书的写作契机 , 应该说源自这些年来对《左传》的不断阅读 , 以及这个过程中对其所涉及的春秋时期一些人物及其命运的浓厚兴趣 , 还有对《左传》叙述方式的反复琢磨 。
我希望赋予取自《左传》的那些人物以新的生命状态和更多的想象余地 , 而导致他们存在的 , 则是我为他们制造的语言状态 , 我需要有某种清晰的陌生感在这语言里 , 因为我要做的不是改写《左传》故事 , 而是透过它那确定之壳 , 去探索后面的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 如果说《左传》作为史书是为了指证某种确定性的话 , 那我的《隐》则是为了创造不确定性而存在的 。 我希望通过这些不确定性 , 能引起人们对《左传》所涉及的人与事的重新认识与想象 。
本文插图
作者: 赵松
出版社: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1月
采访人员: 它与你此前的《积木书》《抚顺故事集》似乎很不一样 。
赵松:到目前为止 , 我的四本小说在形式上都有不小的变化 , 这其实也是很自然的事——每本小说 , 如果它是能成立的 , 那它就是个有机的生命体 , 就应该是以跟别的作品不同的形式呈现在那里 。
《隐》的“新” , 其实就是围绕着它的生成需求而来的语言状态的变化 , 因为说到底 , 我很清楚的是 , 从《左传》到《隐》 , 要做的并不是给某些故事换个表达方式 , 而是要有类似于“移貌取神”的变化 。
在之前的《抚顺故事集》里 , 我关注的主要是基于记忆的个人性、模糊性和重述变异性特质 , 对所谓的虚构与非虚构界限的消解 。 而在《积木书》里 , 我主要关注的是最为日常也最为个人化的“看” , 这个行为本身经过语言转化后所产生的对视界和世界的重构——“看到的现实”如何变成“语言的现实” , 而在这个“语言的现实”的对应下 , “看到的现实”又是如何从确定无疑的整体化状态变成充满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碎片化存在的 。
推荐阅读
- 文学报|那年端午,沈从文叩开巴金的家,半个世纪的“老友记”终于再接续 | 此刻夜读
- 文学报|陈思安:在小说里,将真相倾斜说出 | 访谈
- 鼎湖影像|一份代价高昂的放射影像学报告
- 文学报|孙频vs傅元峰:小说是一种关于凝视的艺术,是无形的,又是一种结晶体 | 新批评
- 文学报|理解小小说的流行,在于细节与契机,灵感与闪光 | 新批评
- 赵松|《战旗美如画》“硬骨头六连”赵松:铁血青春里的硬功夫
- 全国文学报刊联盟|新刊 | 《青年文学》2020年第8期
- 中国科学报|磁力刀“搅拌”癌细胞“凋亡”
- 文学报|《灰衣简史》:进入现代心灵的浮士德,是否也为小说形式创新带来突围?
- 文学报|文学报8月好书榜:袒露自我的真诚,和只有时间才能回答的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