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赵松:语言是小说的骨肉血脉气息和灵魂 | 访谈( 三 )


采访人员: 再说到《隐》里现实时空中的那个年轻人 , 他不是一个“常人” , 这有点让我联想到中国文学中的“痴人”“傻子”这样的角色 。
赵松:我写的这个现代社会里的年轻人 , 其实是个有明显的自闭症倾向、沉湎于幻想的人 。 他是个富二代 , 父亲去世后 , 家族企业被很多人所觊觎 , 而他则完全无力去应对这些复杂的变化 , 就像浊浪翻滚中浮沉的一个草茎 , 只能活在自己的封闭世界里 , 活在自己的幻想里 。 他周围的人都是欲望膨胀到无限度、充满侵略性的人 , 而他甚至连欲望都很少 。
这一点 , 或许跟鲁隐公有某种相似性 。 这也是我写这个人物的初衷 。 即使时隔几千年 , 没有权力欲的人的悲剧命运可能会是相似的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时间几乎失去了意义 。 在任何时代里 , 在任何社会里 , 没有权力欲、没有贪欲的人 , 却又出现在某种权力的中心时 , 处境与命运是差不多的 。
文学报|赵松:语言是小说的骨肉血脉气息和灵魂 | 访谈
本文插图

采访人员: 因为取材自古典 , 可能容易让人联想到“故事新编” , 它来源于传统 , 却也不完全回归 , 显然 , 你添加了更多虚构的部分 。
赵松:我从一开始就并不是想换个方式讲已有的故事 , 而是要让那些人物呈现出跟《左传》所叙述的有很大不同的生命状态 。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 , 我要的本来就不是“故事新编” , 而是那些人物的新的存在状态 。 虚构是不可避免的 , 也是无需避免的 , 唯一的要点 , 就是传达我想象中的真实感 。 我必须要重构那个世界 , 以及其中的人物 , 在想象中 , 我看着他们或她们说话或沉默 , 行动或静止 。 我想象他们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 什么事物会吸引他们的眼光和心 , 想象他们的感觉方式 , 以及情感的波动 。 我希望他们给人的感觉是活着的 , 也是神秘的 。
采访人员: 几个故事大多跟战争有关 , 与战争相关的人也陷入了历史发生那一刻的悲情中 。
赵松:确实 , 《隐》里八篇小说 , 有六篇是与战争有关的 。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 因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才是义的 , 而“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 ,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周天子的权威与礼制形同虚设 , 所以无义战 。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春秋时期的战争本身 , 就会发现 , 大部分春秋时期的战争 , 其实还是要依托某些道德诉求的 , 带有对诸侯权力新秩序的维护意图 , 除了那些大国灭掉小国的战争之外 , 有很多战争是以维护权威和惩罚为目的的 。
春秋时的战争规模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实是非常小的 , 交战方能调动几万人就算大规模战争了 。 而且战争的参与者是贵族 , 而不是像后来战国时期那样 , 平民也可以参战了 。 战争中也很讲究礼仪 , 不是为了尽可能多地杀戮敌人 。 诸侯之间的战争 , 主要目的是为了突显实力与维护权威 , 一方打败认输顺服了 , 另一方也就收手了 , 一般不会赶尽杀绝 。 说到底 , 周王朝的权威体制虽然名存实亡了 , 但各诸侯国之间的宗族渊源关系还是盘根错节地存在着的 。
那么 , 有了这样的战争属性 , 并不意味着战争本身不残酷 , 恰恰相反 , 即使是在《左传》那样简约克制的描述里 , 我们仍然能清楚看到出战争过程中的残忍程度 。 也就说 , 在春秋时期的战争里 , 既有讲究克制的一面 , 也有非常冷酷无情的一面 。
我从中看到的 , 是与人性共存的野性 。 但这种野性是建立在对勇猛的崇尚之上的 , 而又并不是像战国时期战争中那种冷血嗜杀的状态 。 那么在这种对勇猛的贵族式崇尚中 , 我看到的其实是某种悲剧性的倾向 , 尤其是把那些具体的参战贵族的表现联系起来看时 , 就会更明显了 。 那些参战贵族们在意的是勇于赴死的状态和过程 , 而不是杀戮的程度 。
有时候会觉得 , 他们死得如此的轻易 , 鲜活的生命在一瞬间就戛然而止 , 似乎与生离死别之类的日常情绪毫无关系 。 在处理这些战争场面时 , 我选择的是冷调的 , 尽量不带有任何情感成分的 , 以抵近某种我认为的真实的状态 。


推荐阅读